东营边防支队海港边防派出所地处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驻地海潮风暴频发,土地极度盐碱化。
然而,就是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边防官兵们种出了青翠欲滴、芳香四溢的时令瓜果蔬菜!这着实让人啧啧称奇,倍感新鲜。
决策篇
这是一方负海拔的地方。
土地盐碱,淡水稀缺,甭说是蔬菜种植,就是种活棵树也是异常困难。这里距离东营市区有100多公里路程,交通运输颇为不便。可想而知,要是在这里吃棵青菜有多难,简直可以说是奢想。
2002年12月,山东省海防委调研组到这个所调研时,被官兵们常年吃不上新鲜蔬菜的艰苦生活条件感动了。在调研组走后的第二天,派出所党支部召开了为官兵打造菜篮子工程的专题研究会议。会上,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刘爱民所长提出了在所里空地上建一座蔬菜大棚的提议,这不亚于一声六月的惊雷。
尽管一开始,大家存在分歧,但最后,党支部还是通过了刘所长的提议。建蔬菜大棚的请示很快报到了支队,支队领导的批示也来得很快:“深入研究、谨慎考虑后再上报”。具备条件,要上;不具备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支部书记刘爱民带领支部一班人开始了紧张的调研、准备工作。2003年6月10日,支队正式批准了该所建设蔬菜大棚的请示。
建设篇
支队领导是同意了,一个个的实际难题犹如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沟壑又摆在官兵的面前。建多大面积的菜棚能满足植物生长空间?用什么材料既节约成本又能经得起海风侵袭?资金何来?土壤怎么换?一系列的问题,让尽管有了充足心理准备的官兵,还是感到了担子的沉重。
有困难不等于没有行动。所长刘爱民从东营市职业技术学院请来专家进行规划指导。考虑营区整体规划、适合各类蔬菜成长空间等综合因素,专家给出了占地800平方米、高2.5米的蔬菜大棚建设意见。
在驻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协调下,官兵们从300多公里的广饶县拉来了960方适合蔬菜生长的黑土。
用什么材料作大棚的支架?专家给出的建议是用铁管,理由是虽然造价高但经久耐用,且强度高,不怕海风“骚扰”。但购置钢管的资金何来?2003年度,新营房建设项目刚刚竣工,有限的资金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闻讯赶来的胜利油田管理局海洋采油厂李鄂副书记说:“我们是共建单位,钢管问题我们来解决”。很快,在海洋采油厂的大力支持下,大棚所需的铁管、砖头、砂石、水泥陆续到位。
2003年11月,在一阵鞭炮声中,海港边防派出所温室蔬菜大棚终于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种养篇
温室蔬菜大棚投入使用后,官兵们像爱护自己的钢枪一样细心呵护着它。官兵们为了能在盐碱地上看到自己的亲手培植的蔬菜而绞尽脑汁……
“不会种不怕,怕的是不学。”刘爱民所长经常这样鼓励着官兵们。工作之余,官兵们掀起了学习温室大棚种植技术的高潮。他们从书店买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温室蔬菜培育》等书籍,学习钻研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派出骨干到地方蔬菜大棚“跟班学习”,聘请专家走进大棚实地上课讲解、现场指导。慢慢地,官兵们才明白了种植大棚不仅仅是开展拿虫、除草、灌水这样简单的活儿,还包含着嫁接、授粉、剪枝等等精细而复杂的技术程序和管理步骤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下在大棚内,有的菜畦全是幼苗,有的菜畦覆盖着塑料膜,有的瓜果上套着塑料兜……
收获篇
“这个大棚每年仅投入1200余元,年产青菜却达2800余斤,同期蔬菜品种最多时达到了20余种,每年能给所里节约2万余元经费。”魏教导员介绍说。
2005年3月31日,时任副省长的谢玉堂在参观了该所的蔬菜大棚后深受感动,“官兵们在这么艰苦的地方自己动手种植蔬菜,这是一种精神。希望一如既往把大棚种植好,把温室蔬菜培育技术一代代传下去!”
为实现冬季自产新鲜蔬菜的目标,自筹资金1万余元在蔬菜大棚内安装了煤气两用锅炉和暖气片,解决了冬季吃菜难的问题。
“"菜篮子"工程抓好了,不仅丰富了官兵的菜盘子,改善了伙食,还有效锻炼了官兵的动手能力和吃苦意识。
站在蔬菜大棚高处,望着棚内绿意盎然、秀色可餐的瓜果蔬菜,棚外广袤的滩涂上盐花依然遍地,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海浪声,不身临其境,你是无法理解“这边风景独好”的味道的。
徐卫海 李建国 汪本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