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家门口”也能逛超市
——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驶上“快车道”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雷敏)目前,我国30%以上的村有小型商店或超市,超过一半的村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化肥——随着我国农村流通改革的长足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环境。
被称作“超市下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使农民分享到流通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截至2008年6月,全国已建立连锁化农家店30万家,农民购物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的问题得到缓解。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从城市走向农村,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商贸业态在中国农村“遍地开花”。
通过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农村商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在农家店的宣传、示范与带动下,农民的消费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商品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纠纷趋于减少。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05年全国农资投诉案件为29947件,比2004年下降5%;2006年上半年全国农资投诉案件同比又下降23.9%。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服务体系的改善,农村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升级。2007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799亿元,同比增长15.8%。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2007年农民百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为:彩电94.4台,洗衣机45.9台,电冰箱26.1台,摩托车48.5台,电话机和手机分别为68.4部和77.8部;农村恩格尔系数降到43.1%,比1978年下降24.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后将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
推动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支持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搭建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的购销平台,降低农村商品采购成本与价格,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推进创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和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建设农村流通网络、提高连锁化农家店的覆盖范围,提高商品配送率和信息化水平;构建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平台,促进农民增收、安全消费与便利消费。
加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培育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流通企业。实施“放心菜”工程,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在农村租赁土地,建设农产品直采基地,鼓励、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直接向城市超市、便利店等零售终端配送农产品。
将家电下乡的试点范围由原来的山东、河南、四川3省扩大到14省(市),对实施地区农民购买彩电、电冰箱(含冷柜)、手机、洗衣机等4类家电产品,国家财政按产品销售价格的13%给予直接补贴。
完善肉、糖等重要商品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市场调控的能力。建设、完善城乡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对近5年发生过大幅波动及紧急组织过调运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进行监测。
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投资合作,采取灵活多样和适应当地国家的生产经营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和加工等业务。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资流通领域,尽快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覆盖面广的农资流通体系。发展农资信用销售,推广针对农业生产资料赊购赊销的信用保险。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开展打击私屠滥宰等规范流通秩序专项整治活动,杜绝危害农村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