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一个19岁的温州姑娘,从温州市工商局鼓楼工商所领到了一张用毛笔填写的还附有她本人相片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让章华妹没有想到的是,她领到的这张编号为10101的证书,是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在那个时期,人们头脑里压根儿还没有“市场主体”这类概念,也不大明白“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的法律意义,但是,却知道这就是一个可以正大光明作买卖的“护身符”。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得到合法身份的个体户章华妹的讲述:
开始自己也感觉抬不起头来 一方面是出于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我父亲的鼓励,我的店铺在1979年11月就“开张”了。
说是店铺,其实就是一张小桌子放在自家门口,卖一些几毛钱的日用品,如纽扣、纪念章、手表表带等。后来,自家开始加工一些日用品,然后拿出来卖。渐渐地周围也有一些人学起了我家。
可是,即使在温州,当时的人们也都是看不起做小买卖的,羡慕集体企业、国企,我的一些同学看到我摆摊做起了小买卖,都觉得害臊,他们路过我家门前时,都会把脸转过去,装着不认识我。开始,我也感觉头都抬不起来。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发觉每天还有一些钱进账,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赚一百多块,这是当时一个普通工人月收入的两倍多,感觉特别高兴,心里也平静了下来。想着人家上班赚钱,我也是赚钱啊!想开就好了。
望见“打办”的人就立即收摊 那时,我家所在的解放北路就像现在的五马街,在那里开店摆摊做小生意的人特别多。每到白天,家家户户都会搬出一张小桌子,摆在家门口卖各种商品。有些货品是从国营商店买不到的,而且价格也便宜,因此比较受顾客的欢迎。
因为我们卖的那些货品是人们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的东西,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和实惠。但是,那时做小生意,忍受人们看不起的眼光倒是小事,还要担心被抓。因为国家的政策还不允许。因此,摊子不敢铺得很大,铺开的摊子还要方便收起,这是为了一旦“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一来,能立即收摊关门。实际上,那时是偷着做生意,整天都提心吊胆。我们这些摆小摊的一旦被“打办”的人抓住,不仅要罚款,还要没收所有货物。我们是小本小利,要是被抓住,那可就遭灾啦!
堂堂正正做起个体户 有一天,东城区鼓楼工商所的人来通知,让我去办个证,并说以后可以正大光明地做生意了。我当时有点犹豫,办还是不办?办了吧,被登记在册,以后割资本主义的尾巴,那一纸证书,岂不成了证据?心里七上八下没了主意。
还是我父亲有眼光,他说,国家都说要改革开放,领了总不会有错。这样,我就跑到工商局填了表格,交了照片。过了一段时间,工商所的人就把执照送过来了,让我们挂起来,还介绍了政策,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惊受怕、偷偷摸摸地做生意了。有国家政策依靠,腰杆就硬了,货就多进了点,花样也多了,事业慢慢就发展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靠着个体经营成了“万元户”。很多人都羡慕我们个体户,没有人看不起个体户,甚至还有很多人学着做生意,开始慢慢致富了。
90年代,我们家碰上了成为个体户以后最大的一次挫折,投资的皮鞋生意全赔了。当时全国的个体户已突破千万,政策和市场都给了我们从头再来的信心。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我有信心再创造一番事业。
重打锣鼓重开张,我卖起了纽扣,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了一家品牌纽扣的代理商。去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当起了董事长。
我对自己的人生很满足,从一无所有到想要的都有了,有车子、有房子、有自己的事业,精神上有了寄托,生活上有了依托。这都是靠党的政策好。自己的人生没什么大起大落,但创业的酸甜苦辣都有,现在是品尝甘甜的时候了。
我的“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身份只是一种象征,是敢为天下先的温州人率先发展个私经济、民营经济的象征。个体户可以说是我们国家私营、民营经济的“种子”,我们的“温州模式”也是从成千上万个个体户、家庭工厂中起来的。没有国家法律对老百姓搞私营、民营经济的保护,就没有我们个体户这个群体。是改革开放造就了个体户,让很多人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本报记者姚芃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