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新疆:电视剧改变生活
如今,在每天的闲暇时间里收看电视剧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平常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为选择看哪部剧而发愁。但可能你想象不到,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广大农牧区,有很多人是在为看不到电视剧,或者因为语言的差异看不懂电视剧而发愁。
为此,从2005年开始,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了每年向西藏、新疆捐赠千集电视剧的项目,今年已经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四年来,这一项目的执行情况怎样?效果又如何呢?
第四次捐赠
9月26日,2008年度国家广电总局向西藏、新疆两区捐赠千集少数民族译制语电视剧的仪式在北京举行。今年共有中央电视台等45家国有和民营电视剧制作机构捐赠了41部1009集各种题材、风格的优秀电视剧目。
自从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启动向西藏、新疆每年捐赠千集电视剧项目以来,四年间,已有124家电视剧制作机构通过这一活动,向西藏、新疆捐赠了170部、4068集电视剧,有效地缓解了两区少数民族译制语电视剧节目源短缺的问题。
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西藏电视台译制语节目时间由原来的每年100小时增加到现在的每年600小时,并在2007年 10月,成功实现了藏语卫视频道24小时不间断播出。同样得益于这一项目,新疆电视台也在2007年实现了六个民族语言频道每天播出2集新电视剧的目标。
同时,译制成民族语言的电视剧通过卫星传输,还带动了印度、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周边国家观众收看中国电视节目的热情。
西藏、新疆两区位于我国的大西北,总面积28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其中,西藏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大约只有2.26人,只相当于全国人口密度的1/60。
面积广袤而人口稀少,同时由于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等多方面的原因,西藏、新疆的广播电视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
“西新工程”覆盖西藏新疆
“白天忙农牧,晚上数星星”,这是西藏、新疆地区一些农牧民用来形容自己生活状态的一句话。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投入,但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速度仍然很难满足当地群众的需要。
以西藏为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牧民依然很难通过广播电视手段看到外面的世界,听到外面的声音。
唐水江:在原来交通一些相对差的地方,有时候有的报纸长至一个月,短至半个月,少至也一个星期,就指在远的地方,所以接到信息以后,一些区内或者国内的一些国际新闻实际上就变成旧闻了。
信息传播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牧区群众对外界新鲜事物的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文化生活几乎一成不变。
唐水江:一家人在一起喝喝茶或者喝口青稞酒,长年累月主要是这样。
西藏的情况,在面积更为广阔的新疆农牧区同样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2000年9月,一项旨在加强西藏、新疆广播电视覆盖、着力解决边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工程——“西新工程”开始实施。
几年间,随着“西新工程”各阶段目标的落实,西藏、新疆两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覆盖工程迅速发展,此项工程连同1999年启动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使得我国西部地区广播电视覆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几年的努力,西藏广播电视人口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疆更是达到90%以上。
信号覆盖解决了人们听得见广播、看得着电视的问题。但是西藏的藏族人口占到西藏总人口的90%以上,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人口也占到60%以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只听得懂本民族的语言。当广播电视信号,特别是丰富的电视剧节目送到每家每户后,这些少数民族群众能听得懂、看得明白,并体会其中的快乐吗?
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进了西藏。
成立于1985年的西藏电视台坐落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西侧。在成立之后长达14年的时间里,西藏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一直是汉语和藏语混合播出,每天藏语节目的播出时间不过几个小时。
唐水江:由于缺少电视的藏语宣传,应该说党和国家的声音去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广大百姓能够准确地掌握和把握应该是有差距的。
考虑这个实际,考虑西藏最广大群众能够都听懂我们宣传的内容,特别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从1999年正式成立了西藏藏语电视台。
1999年10月,西藏藏语卫视正式成立,彻底结束了藏汉语节目混播的状态。藏语卫视开播后,在西藏自治区的覆盖率迅速达到80%以上,收视率也一路走高,特别是藏语新闻和译制成藏语的电视剧成为藏族群众最喜爱的电视节目。
张健:那个时候开播一直到2002年底我们这个频道播出量每天只有11个小时,这11个小时里头电视剧的含量应该还是占到一半,
“一半”就意味着每天要有将近6个小时的译制成藏语的电视剧播出。如何找到足够数量的电视剧来译制播出,这对于经费有限的西藏电视台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张健:译制语用的节目源的问题就显得很突出。从1999年一直到2003年,影视剧译制一直徘徊在100小时左右,那么100小时要支撑365天的播出量,所以这样以后它的重播率非常高。
2003年,藏语卫视每天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8个小时。这其中,占到半壁江山的电视剧节目源的匮乏问题就越发明显。
张健:你可能有时候不太能够想象到我们有些电视剧一年当中可能要播上十几次,可能每个月都播一次都有可能的,这个在其他台里很难遇到这种情况。
其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总量不足的情况在新疆也同样存在,因为自办节目数量有限,译制片源短缺的问题也显得格外突出。据新疆广电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以前,新疆影视片的重播率竟高达50%以上。
张健:因为《武松打虎》天天播,天天播,大家天天看,两个月重播一次,一年差不多看六次,《西游记》唐僧取经也是两个月重播一次,或者说三个月重播一次。
西藏、新疆两地少数民族语译制片源紧张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注意,电视剧司的王卫平对当时的这一情况印象深刻。
王卫平:当时他们在民间有一句话,叫做打不死的老虎,吃不完的白菜,所谓打不死的老虎就是武松打虎被反反复复地播,吃不完的白菜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我觉得这个问题国家应该想办法给予解决,
我国的电视剧制作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步市场化,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规则。目前,全国每年生产的1万多集电视剧大多通过市场行为进行交易。
可是对于西藏和新疆的经济实力来说,纯粹从市场交易行为中购买,数量肯定是极为有限的,但是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同我们一样,也非常渴望分享优秀电视剧带给我们的快乐,那么这个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捐赠项目”得到各方支持
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为了解决西藏、新疆两区少数民族译制语电视剧源严重匮乏的问题,正式启动了每年向西藏、新疆捐赠千集译制语电视剧的项目,成为“西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电视剧制作已经高度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让民营机构占绝大多数的电视剧制作行业每年无偿的拿出1000集电视剧进行捐赠,这成为王卫平当时最大的担忧。
王卫平:真有点忐忑,我们会觉得这件事有点做不下去,因为这完全是无偿的捐赠行为,人家凭什么呢?而且这种捐赠能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制作方的市场利益,这可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们对于版权的保护,在全国发行的利益的保护的问题,当时是我们比较着重考虑的问题。
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对捐赠电视剧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捐赠的电视剧只能用于当地电视台的播出,不能买卖和交易;同时捐赠的电视剧只能用于少数民族语的译制节目。
总局的号召,立即得到了各电视剧制作机构的积极响应,其中,中央电视台连续4年在捐赠数量上都名列前茅,其捐赠的《闯关东》《汉武大帝》等精品剧目影响广泛。而众多的民营电视机构,每年的捐赠数量也都在50%以上。
连续三年参加捐赠的北京华亿联盟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今年又捐赠了51集的电视连续剧《房前屋后》。
刘晓霖:从捐赠本身来讲,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是文化产品对于少数民族的地区,它的应该也是一种相互了解的一种比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王卫平:在四年里面我们不断地碰到这样的一些机构。甚至有的机构提出来,我所有10多年拍的片子你们可以全拿走去捐赠。这些表态经常会让我们很感动。
刘晓霖:这种文化产品应该是市场面越大,面对的观众越多,观众的反馈你知道越多更好。因为每一个创作者,包括导演、编辑、演员,你想如果这个演员如果在那边播出好的话,一到那儿大家观众都认识他,街头巷尾都谈论他的这个作品,创作者是会非常高兴的。创作者高兴,投资者实际上他会乐的,因为他看到市场的潜在的价值。
从2005年到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共向西藏、新疆两区捐赠电视剧170部4068集,四年来这一项目从未间断。
张健:总局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对我们里说应该说是,就是很大程度上把这一块的难题,把这一块瓶颈的制约给突破了。
每年1000集的电视剧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这些电视剧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它们是如何被译制成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制后的电视剧是否还能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和品质?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是否喜欢这些电视剧呢?
电视剧在西藏的译制
每年,总局捐赠的电视剧送到西藏后,一些农村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等藏族群众非常喜欢的电视剧被首先挑选出来进行翻译,随后,这些翻译成藏语的电视剧剧本经过译制导演的体会和角色分配,就进入到了关键的录音阶段。
西藏电视台资料库负责人:这边是我们译制部的录音区,一共有四个录音棚, 2005年开始提供的电视剧都是在这里配,前期在这儿。导演先提前看剧,了解剧情,然后按照我们演员条件,分配角色,角色分配完了以后,他们再一次看片子,第二天熟悉台词,第三天开始就录音了,现在正在录音。
记者:他们译制一集电视剧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西藏电视台资料库负责人:以前我们一般都是一天录一集,现在我们总局下来任务非常重,这种情况下我们每天录两集左右,
今年36岁的译制导演扎西平措正在录制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对于这部京味十足的电视剧的译制,扎西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要求。
扎西平措:像我们汉语的很多成语歇后语,我们藏族语言也有很多成语、歇后语,然后就是翻译成藏语,比较有特色的藏语,更容易接受,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那种,我们直翻的话就是某某官某某官,我们不会这样翻译的。
记者:你们翻译成什么样?
扎西平措:像我们藏族翻译就是(藏语),大概意思就是不是那种官员,当官就可以这样,百姓就不能这样,我们是按照意思来翻译的,我们把意思套到藏语的比较有特色的传统的语言,
张 健:到2007年10月1号我们藏语卫视实现了24小时播出,是全国第一个实现24小时的一个少数民族语的电视频道。那么这个方面就是说,电视剧应该说在这里头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2005年开始,每年1000集的电视剧让西藏、新疆两区的电视荧屏变得丰富多彩,那些充满时代特色,反映普通百姓生活和情感的电视剧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了解世界,感受不同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拉萨市郊的堆龙德庆县,记者专门走访了两户村民。
电视剧影响和改变西藏
桑姆村位于堆龙德庆县东嘎镇,此时正值青稞收获的时节。当我们来到村民次仁旺堆家里时,他非常热情的将我们领进了这间摆满西式家俱的客厅。次仁旺堆说,他现在招待客人都愿意在这里。
次仁旺堆:这是家具是我看电视,在外国,在汉族,这些都是在电视里面,我们看的时候,在新闻里面看到这样的家具,现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些家具那么漂亮,那么好看,我搞了一个房子,在这里面我想就这样,家具我买了,在这里心里高兴一点,
次仁旺堆夫妻和他的姐姐、四个孩子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农家小院内。每天晚上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是一家人最惬意的时光,
记者:你们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剧?
次仁旺堆:就是孙悟空《西游记》,还有大宝《淌过男人河的女人》,就是农村的,看农村的电视剧在心里感觉都,我也是农村吧,他们干什么我们村里也是这样,他们种地的时候,我们也是种地,他们怎么打药什么,喷的什么药,这样我们也觉得心里……
除了感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电视剧剧情还成为次仁旺堆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
次仁旺堆:在我们看电视的时候,这里面有坏人,有四个小孩挺好的,心里的感觉真的好了些,有时候我们看电视有的哭了。四个小孩我跟他们讲,这个电视你看一下,我们大家都在这里面,心里想一想,学一下,以后怎么生活,我们爸爸妈妈死了以后,你们再怎么团结,就是四个小孩就这样,我每天都跟他们说这样的。
除了种地,次仁旺堆还经营着一个砂石场,虽然每天已经很繁忙,但他还是从电视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向。
次仁旺堆:现在汉族我去过了,还有电视里面也是这样,人家都是干活嘛,我们现在有点玩得多嘛,这个有点习惯,最好再继续努力,比如跟小孩说必须要读书努力,
而同在东嘎镇的次仁顿旦村长,从电视剧里感受到的还有管理之道。
次仁顿旦:这里面的人物这些,比如说群众和村干部,怎么个和解法,怎么个带领法,思想上都有对自己有好处。
张健:电视因为它是可生活化的东西,它是一种故事,它是一种就是我们各地方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这样一种表现形式,它很有故事性,很有一种娱乐性,那么人们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它既是当成娱乐,也是当成了一个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唐水江:电视剧对他们的影响是广泛的,反映国内发展变化的一些影视剧,反映人们实际生活的一些影片,包括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影视剧,应该说对西藏文明观念的转变,对祖国认同,就是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祖国观都起到帮助作用,
其实,不仅仅是西藏,新疆的情况也基本相同:捐赠的电视剧被译制成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柯尔克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占新疆总人口60%以上的少数民族电视观众都可以收看到本民族语言的电视剧。
同时,这些译制成民族语言的电视剧还在西藏、新疆的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像西藏周边的尼泊尔、印度;新疆周边的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都形成了中国电视剧的收视热潮。
据西藏电视台的相关统计,尼泊尔、印度两地收看西藏藏语卫视的观众预计达30万人。每当一些优秀的国产电视剧通过藏语卫视播出时,都会在当地形成收视的高潮。通过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电视剧,旅居国外的藏族同胞了解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了祖国的真实情况。
唐水江:应该说西藏反分裂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而且它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应该说非常非常的突出,因为达赖在外面和这些敌对势力对我们西藏的建设与发展进行诽谤,应该说通过我们电视的宣传,这个是旅居在国外的藏胞,包括国际观众就认识了解一个真正的西藏,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广电总局根据西藏、新疆两区对电视剧目的具体需求,实行了所需剧目的订单式捐赠,有效地提高了捐赠的针对性。从2008年开始,电视剧的题材选择成为这一项目的关注重点,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喜欢的农村题材、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少儿题材的电视剧,将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王卫平:未来一个是考虑到捐赠剧目的更具针对性,另外在品质的要求上,我们也会选择品质更好的剧目,根据两区的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地提高,可能也考虑捐赠数量会不会调整,会不会有所增加。
在今年的捐赠仪式上,相关部门对“西新工程”和“千集电视剧捐赠”活动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西新工程”中加强广播电视覆盖的部分比喻成“修路”的话,那么播放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就是“通车”。大路修好了,要有车上路,不然大路发挥作用就无从谈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