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四川绵阳再一次成为全国传媒关注之地。
当日,绵阳长虹总部,彩旗飞舞,喜气洋洋。国家部委、省市领导、国内企业家等众多知名人士,纷纷应邀来绵,参加四川长虹建业50周年庆。5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白驹过涧的一瞬,但对于一个企业,尤其是对于长虹这样的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而言,却是一个弥足珍贵,值得庆祝的华彩乐章。
能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历50年风吹雨打,而依然屹立,笑看风云,这充分说明了长虹这个企业非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五十年沙场征战,铁血长虹书写了太多的传奇!
近十载风雨调整,长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遗撼!
人生五十而知天命。
对于志在打造百年企业的长虹而言,其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上半场”已结束,社会各界更关心的是其“下半场”将如何展开。
行百里者半九十,站在企业的“中场”节点上,长虹将何去何从?是“化蚕为蛹”,还是“破茧成蝶”呢?哲人说,历史告诉未来,也许长虹的昨天,现状、能为给我们提供一些其未来变化的启迪。
偶然军工企业生产电视 现在,很多人一想起四川长虹,就会直觉地联想到彩电。不错,长虹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家电界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但很少人知道,长虹成为彩电大王,只是历史在偶然中的一次选择。
1958年,长虹创建于四川绵阳,公司前身叫国营长虹机器厂,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火控雷达生产基地。
换言之,长虹出身为军工,所学专业是雷达。这与后来的主业彩电可谓是相去甚远。在绵阳,来自五湖四海的长虹人,埋头苦干,其产品很快在军工业内名声远扬。斯时,谁也没有想到,一场军转民的浪潮,将长虹带到了另一个领域。
1972年,中央提出了“平战结合、保军转民”的号召,大批军工企业开始了军转民的探索和实践。身处绵阳的长虹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企业之一。
军品与民品,虽然同是商品,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有巨大差别。前者是订单生产,产品不愁销,是铁饭碗。后者需把产品销往市场,是自己找饭吃的泥饭碗。
泥饭碗不好端,长虹该生产什么产品呢?长虹领导层把目光盯到了电视上。
这引来众多争议。争议的原因有二:一是隔行如隔山,从雷达到电视,跨的领域太大;二是当时中国缺乏生产电视的技术,关键技术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弄得不好,就要仰人鼻息,吃剩羡残饭。
但长虹领导层很坚定,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市场。在七十年代初,黑白电视无疑是市场上最紧销的商品。能生产,肯定不愁销路;二是进入电视领域能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当时闭路电线并不普及,电视都是通过室外天线接收信号。由于信号不好,很多质量很好的电视打开后,其图像象雪花一样,白花花一片,让消费者头痛。而长虹经过几十年积累,掌握着较专进的接收技术。一台好电视+好天线,可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脱疑而出。
排除众疑后,长虹毅然进入了电视领域。果不其然,组装上自己天线的长虹电视一推出,立即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声,站稳了脚根。自此,引进项目须能嫁接自身优势,深深地植入长虹的DNA中。
霸气 西部崛起彩电大王 首战告捷,长虹人只高兴了半天。
因为,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太多了。如同前几年的啤酒行业一样,几乎每一个区域市场,都有一个当地品牌的电视。据一些业内人士回忆,当时全国总计约有160多个厂家生产电视,再加上进口的外资电视,国内电视业可谓异常红火竞争十分激烈。
经历了初涉市场的惊喜后,长虹人发现电视这碗饭并不吃。要想吃得好吃得饱,只有一个办法,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
也许是浸润于军工企业太久,长虹人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一股不服输,敢于挑战的军人气质。1984年,在中国从黑白电视向彩色电视转型中,长虹人显示出超人的霸气,行蛇吞象之举。
尽管资金实力不足,尽管面临重重困难,当年,长虹还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通过自筹和向银行借款,成功引进了当时国内单班生产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松下现代化彩电生产线。这是长虹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自此长虹彩电生产规模一跃名列国内同行前茅,从业内的小兄弟一变为大哥级人物,开始其辉煌的彩电大王历程。
1990年,长虹彩电销量首次名列国内同行业榜首,并在此后连续18年蝉联国内市场销量第一。1995年,长虹历经多年打拼,终于坐上彩电至尊之位,被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授予“中国最大彩电基地”,“中国彩电大王”称号。
“裁军”改变命系彩电格局 在绵阳,你问长虹人最怀念的日子是什么?答案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为这是长虹最辉煌的日子。
1996年,长虹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正式跻身百亿大企业俱乐部,盈利水平也突飞猛进,最高时达到20多个亿。此时,长虹成为资本市场万众瞩目的明星,其股价也如同坐上火箭一样直线上升,成为沪市人气最旺的的龙头股之一。这时,在大家的猜想中,摆在长虹面前的将是一条走向跨国企业的康庄大道。
但谁也没有想到,长虹的发展速度从1998年开始回落。由于种种原因,加上自身在决策上的失误,长虹陷入了调整。其间,虽有推出背投的短暂胜利,但从总体上讲,长虹一直呈下滑、徘徊趋势。
2004年,赵勇接过长虹帅印,坐到了火山口。
他的任务很简单,挽狂澜于既倒,拯长虹于衰退。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
面对重重压力,赵勇开始了其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出“三坐标”,为长虹的未来发展定位。启动长虹建业以来最大的组织结构调整,提高反应速度,让长虹这头“大象跳舞”等等。
如果说以上改革更偏重于内部的话,那赵勇对长虹的产业结构调整,足以显示其魄力。如果把长虹集团比喻成一只数量庞大的军队,为了提高这只军队的战斗力,赵勇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狠下心来“裁军”,用赵勇的话讲就是“有进有退”。
这种裁,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裁”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附加值较低的产业。长虹一口气拿出8个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进行合资。
二是“裁”彩电销售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长期以来,彩电是长虹的支柱产业,是长虹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说长虹是一个王国的话,彩电就是守护这片疆土最坚实,最强大的陆军。但赵勇敏感地认识到,在3C融合的时代,长虹的战场在改变,竞争对手也在改变,再想单靠彩电这只陆军军团,是打不赢的。
重组构建“海陆空三军” 在长虹高层看来,未来的市场,是一个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参战方主要由以无线移动通讯的手机(空军),以上网看海量信息和内容服务的IT(海军),以及占据客厅主要位置的电视(陆军)组成。一个现代电子企业,只有建立这种海陆空立体进攻体系,才能在连锁经营企业获得话语权,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胜。
为了构建自己的“海陆空”,长虹开始集中资源,采用多种投资和合作方式,进入新的产业。在此过程中,长虹充分借力资本市场,进行了一系列合纵连横,迅速扩张企业规模。数年间,美菱电器、华意压缩等上市公司先后归入长虹麾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华丰(796)、081基地也先后加入长虹阵营。
现在,经过五年的战略布局,长虹的主业发生了重大的裂变。
旗下主营业务已经由传统的彩电、空调扩充为三条主线。“海军”以长虹佳华、长虹信息技术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业领军,主要以生产IT产品为主;“陆军”以长虹电视为首,包括数字电视、空调、冰箱等,主要生产传统家电;“空军”以国虹通讯为代表,力攻无线移动时代的掌上终端产品。
可以说,为未来的市场竞争,长虹已作好全方位的准备。2007年,长虹交出的答卷为:彩电业务的销售收入在持续增长的同时,所占收入的比重由过去最高的80%以上下降到40%左右。而IT,通讯、空调、冰箱等新产业贡献大增,所占比重达到39%。这些数据说明,长虹命系彩电的单一模式已经改变,多业并举,稳定多元利润的局面已经形成。换言之,长虹的“三军”布局初具雏形。
对于长虹的这种产业布局,多数投资者是赞同的,但让他们困惑和焦急的是长虹的三军并未表现出大家想象的战斗力,那就是在长虹集团销售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增速达到30%之时,其盈利能力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
长虹“三军”构建是徒具其形,还是真有战斗力呢?
众所周知,现代战争中组建部队并不难,难得是要有战斗力。而判断一支部队是否有超强的战斗力,除了部队训练水水平之外,前提要看有关方面是否为其配备具有大杀伤力的超强武器装备。长虹,能找到这样的武器吗? (来源:人民网-家电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