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早春,正值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一周年之际,组织上安排我到中央党校学习,这可真是个难得的进修机会。中央党校开始对教学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学习马恩列毛思想理论的精髓,同时首次在课程设置上安排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并要求学员重点学习,联系实际,深刻领会,系统掌握,武装头脑。
班主任张老师在一次班委会上倡议学员们可在业余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写写关于市场经济方面的文章。
我在担任领导干部之前当过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曾是3个报社、电台的通讯员,又做过秘书工作,写文章是不成什么问题的,但是班主任提出的这个文章主题,却使我思绪万千。过去三四年的日日夜夜和酸甜苦辣,过电影似的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众所周知,在1989年那场风波之后,中国对外开放形势相当严峻。不少外资企业资撤人走,一片萧条。当时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山东省、烟台市领导决定由我出任烟台开发区的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我对这个任命可以说备感突然,心乱如麻,不知所措。当时我在蓬莱任县委书记已经4个年头,熟悉了蓬莱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创业的途中经过磕磕碰碰,风风雨雨,工作局面已然打开,撤县改市工作已经启动,有些大项目、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把蓬莱年产80万件羊毛衫等乡镇企业产品推销出去,我们觉得,要想富,先修路,无论是公路还是水路。经过多方努力,在交通部和山东、辽宁两省领导和两省交通厅支持下,率先在渤海海峡开通了汽车轮渡。由蓬莱到旅顺,海上只有66海里,一天一个往返,大大方便了华东与东北的海陆交通。当时,汽车轮渡一通航,好多大货车司机面向大海蓝天振臂高呼“轮渡万岁”!为什么?原来之前他们拉羊毛衫等货物开车“闯关东”要行8天8夜,要转那么大个大渤海湾,且路况复杂,险象环生,提心吊胆,异常辛苦。轮渡一开,他们人、车、货全上船,四个小时到旅顺,精力充沛地再开车继续安全北上,真是游哉、乐哉、美哉!东北乡镇企业当时还不够发达,对各种消费品市场需求很大,当地的书记、市长都是上几辈“闯关东”过去的,对故乡很有感情,对双方共赢发展地方经济都很支持,他们常来蓬莱考察学习取经。因为蓬莱有个“新八仙”农民企业家群体,被中央电视台拍成十多集系列片报道了,当时轰动全国。搞市场经济首先要研究市场,我们决定在蓬莱也搞个大型的综合批发市场,前店后厂,以市场带工厂,以工厂带农民就业致富……埋头苦干的我,正第三次率队到辽宁海城考察西柳市场呢,对工作调动当然会感到突然。
到烟台开发区走马上任之初,我和开发区的领导班子成员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考验。一片荒滩怎么干?如何在2平方公里起步区上快速发展?想想还是要把市场做活。恰好我离开蓬莱后因为种种原因,原先规划的蓬莱大型批发市场没有动工,那就在烟台开发区落户吧。市场名字就叫“彩云城”,取四海五洲商贾云集之意。这个名字是我经过反复推敲以后提到会上研究拍板的。这个市场建成后真是不得了,持续繁荣发展,红火至今。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经济的良性循环,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带动了人气、财气,这样一来市场就全活了、火了,建成当年的商品销售额就有5.7亿元,实现税收2600多万元……想想这些,那真是3天3夜说不完道不尽。
曾记得,当时就有同志议论说,要老孙去开发区,真是选对人了!但他们哪知详情?哪知我的心情?从东北考察市场回来到开发区上任,夜以继日,通过广泛调研,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是换个思路,就会大有出路!实践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大并不可怕,市场运作能找到办法!只有“内联”打基础,才能“外引”上水平。经过两年多中外投资者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那载入中国史册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理论的伟大创新,解决了是姓“资”还是姓“社”、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东方风来满眼春,神州大地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潮波澜壮阔。举国上下迎来百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个创业发展的过程真过瘾!烟台开发区当时确实搞得不错,党和国家领导人、部委领导、省内外领导,先后都去视察过,不少外国首脑也前去考察过。
为了肯定和表彰烟台开发区的改革开放和创业发展,在各级领导和代表们的关心支持下,我被选举为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来我又奉命去筹建山航,1997年又连选为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六届党代会主席团成员。我想这一切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更重要的是对烟台开发区班子队伍和创业发展的肯定。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主持人时间同志专程来采访我,最后把片名定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我是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上县长这个领导岗位的,当时很年轻,才30出头。是党对我的关怀与信任,是人民对我的支持与帮助,是实践给予我磨炼和提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机遇和平台,增长了我的才干与能力。正因为我有了在牟平、蓬莱两个县和烟台开发区这3个地方的实践,在党校写改革开放研究文稿时,素材、选材、逻辑、理论,我基本上是胸有成竹了。从理论的角度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腹稿”后,就动笔写了一篇题目是《中中外,发展快》的理论文章。真是没想到,不几天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给刊登了。后来张老师告诉我,党校的《理论动态》每期都送中央政治局呢!应该说,在中央党校理论学习氛围很浓。有一天,我恰巧看见《人民日报》有个全国“三沿地区(沿海、沿江、沿边)改革开放研究征文启事”,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把《中中外,发展快》这篇文章投到人民日报社。不几天,又是一个没想到,报社理论部突然来电话,请我去一趟。到报社后理论部的同志热情接待了我,并就这篇文章的修改谈了很多意见。我回到党校,白天上课学习,晚上挑灯夜战,加紧修改,尽快交卷。以后,又是一个没想到,在全国“三沿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评比”中,我的稿件获得了二等奖!
往事如烟云,事过十五载,至今看起来那篇文章中一些观点仍不过时,仍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是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来的。30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充分证实了我们党科学发展的创新能力、执政能力,也充分证实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作者系青岛市政协主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0月30日第07版)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