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为人所看 为人所用
时下,已经离开教育战线的名勋先生与其说年逾花甲,告老还乡,倒不如说他正扬起书法创作的风帆,驶出海湾,踏上新的征程。每日清晨,便一头扎进斗室不知疲倦地一写便是几个小时;有时悟得新意,便提笔挥洒于纸,悬挂于墙,揣摩之,再书之。偶有得意之作,生性好静的他,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哼起小曲来。
谈及当前书法的发展,名勋先生说,书法是一门艺术应是为人服务的。首先要让人看懂才可能打动人,才可为人所看,为人所用。
他坚持书法乃为人所写,为人所品,为人所用,刻意追逐连书家也看不懂的“天书”,切忌也。他认为书法的形式,体态可以变化,但法不可丢。就像08年的奥运会,通过形式的变化加入了许多中国独特的元素,彰显中国独特的人文气息和特色,但奥运会精神不变。名勋先生说,书法在于将心中所想通过字流淌出来,写好易,写深难。深,需要修养和博学,需要更多的字外功夫,要多读、多看、多思考才能对书写的内容有深刻的感悟。后而多练习书写,将作书人的理解和体会揉入书法的形体表现中,通过书法,将作书人的思想的心里美传达给读者,方可称为好作品。
沉溺书法 源于母亲
名勋先生对书法的兴趣和爱好,源于母亲的教诲和影响。他说,我今天在书法上的造诣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名勋先生很重视当今书法教育。他任教时曾组建了一个书法篆刻班,带着二十多个学生学习书法和篆刻。后来这些学生皆有不俗的成绩,都在报纸上发表了许多自己的作品。名勋先生感慨,当时的社会对于书法的学习是很重视的,但现在对于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相比日本,中国的书法历史其深度都远胜于日本书道,但日本对于书道教育的重视态度却需要我们来学习。他们从小学到高中都有书道课,所以书道可以得到整个日本社会广泛地普及和传承。反思当今中国,书法在我们的教育中已经没有了适当位置,其主要原因在于书法没有得到重视,教育系统中也缺乏书法方面有素质的教师。名勋先生表示,有生之年,愿意尽自己绵薄之力为中国的书法教育尽可能多地填补空白。
书法已融入我的生命
名勋先生说:练习书法要尊重传统,破除迷信;艺术风格,有法无体;创新变革,顺其自然。先生掐指一算,如今习书法已有五十余载。问他,书法都给您带来了什么,让您如此热爱它?他说,书法让我处事谨慎,心灵豁达。书法给我带来的乐趣太多。走进书法,好像触摸到了各个朝代的历史画面。比如汉碑,汉碑是书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汉代正是文化强盛时期,留下的作品也很多,我也最喜欢汉碑和魏碑。名勋先生一改谈到书法教育时的沉重,立刻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与名勋先生交流书法,让听者好像又回到了学校,仿佛老师在上一堂生动的书法教育课,名勋先生带着一直在书法门外徘徊的我们拨开迷雾,在书法的历史河流里徜徉。听名勋先生讲书法,讲于右任先生的字,讲兰亭集序,讲祭侄文稿,讲书法教育,你也会被书法艺术所深深吸引,心里升腾起强烈的书法兴趣与热情,很有想写书法的冲动。看名勋先生写书法,你会被先生的字所震撼,这就是书法的魅力。在轻声读出那一字那一句时,你心里便构成了一幅画:清风,空竹,小屋,流水,直触到你心底。心里特别深刻地认同名勋先生所痛心的:书法教育一定要从小抓起!
周名勋先生小传
名勋先生,字白丁,号阳坡斋。1945年生于河北省东光县连镇。少时名勋,承母亲教诲,酷爱书法,好临摹,喜读帖。然而,从未想到,源于对书法的一个“爱”字,竟一下子写了五十余载。名勋先生现为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陕西省书协会员,陕西陇海书画院研究员。
有朋友曾感叹其年轻时无缘投入名师门下,实为遗憾,孰不知,正是名勋先生之幸也。无一师而多师,师传统,师自然,师造化,会心取舍于古今诸家,博采众人之长,孜孜以求,长期潜心研究,逐成自己面目。虽参与各种书展不多,然而在省市乃至全国一些书展中,亦有作品问世并获奖。
多年来,名勋先生,尤喜汉碑,其隶书严谨而具灵秀,磅礴而存柔美,古韵新曲交响,枯拙圆润合鸣,站在作品之前,愉悦而舒畅之情油然而生。故其书作国人和国外朋友均有收藏。
著名诗人王式俭先生看过名勋先生书法后,深有感触地赋《翰墨吟》一首:
翰墨乃性情,
丹青绘文心。
诗书同一理,
萧然得天机。
在丹青的世界里,他苦苦寻觅了几十个春秋,而今对其钟爱的书法艺术仍坚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自己。正像他写的一首小诗那样:
已愈花甲日,
莫作苦短诗。
夕阳无限好,
正是攀登时。
名勋先生一路执着,业有所成,何不感慨!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