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大地震让四川的民间收藏损失不轻,从小打小闹的收藏家,到古玩商、收藏界大腕,都被上了深刻一课。但几个月来,四川民间收藏家的身影却一天天活跃,积极重建会所、建立私人博物馆,为自己的收藏重新打造“安全空间”,继续市场淘宝——
本报记者 孙琪
“我的收藏会所将在月底重开!”近日,“四川瓷器收藏第一人”岳玉明正忙着将自己一手创办的“西南岳氏会所”迁至新场所。
在“5.12”特大地震中,岳玉明的瓷器、陶器收藏遭遇重创,会所陈列的上百件藏品毁于一旦。
“损失了就损失了,收藏还是要继续搞。”岳玉明还意识到,劫难后留存下来的藏品,尤其珍贵,“它告诉外界我们四川的民间收藏,依然大有可为。”
遭遇地震 民间收藏很受伤
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吴道明透露,此次地震中,四川的民间收藏损失惨重。其中,主要是收藏瓷器、陶器和铜器的藏家遭重创,占全省收藏人士的六成左右。据省收藏协会统计,分布在都江堰、广元等几个地震重灾区的收藏协会,每个协会损失超过千万元。
岳玉明潜心收藏30几年,藏有各类瓷器数千件,其中不乏清代早期的青花梅瓶、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等精品、珍品。几年前,他创办了“西南岳氏会所”,会所隐身在成都新津老君山,以古陶器、瓷器为陈列主体,在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收藏界颇有名气。但突如其来的地震,几乎将岳玉明大半辈子的心血毁尽。
摇晃仿佛仅仅几十秒,定窑的瓷器,东、西汉时期的陶器等统统砸在地上,名贵藏品成一地碎瓦残片。据岳玉明初步统计,“砸坏上百件,大概损失了几百万。”损失还不止如此,西南岳氏会所的楼房也裂了,成了危房。
在都江堰从事古玩经营的周玉江同样损失惨重,店内的几十件清代、民国花瓶在地震中如秋风扫落叶般,砸的砸,毁的毁,损失约十来万元。
拿出“压箱宝” 组建个人博物馆
进入10月以来,新津县城岳巷子里的一栋三层高楼房,里里外外一派装修的忙碌景象。这里就是岳玉明即将重新亮相的“西南岳氏会所”。
做木架,钉柜子,岳玉明每天都会来此,亲自守着工人干活。不甘心自己的收藏心血就此湮灭,岳玉明将会所从清幽的老君山搬到了县城,尽管在他看来,这个地带“有些喧嚣,不太适合静下心来搞收藏”,但他迫切地希望能尽快重建起一个供藏家们交流的场所。
岳玉明告诉记者,会所建成后,将展示他多年来的“压箱宝”,其中包括公元前4000~前3000年的红山文化时期陶器、石器以及东、西汉时期的马拉车陶器,以及经过千万年风霜的古化石。
不仅如此,地震前岳玉明就计划申报成立个人瓷器博物馆,地震后他加快了筹建脚步。
慧眼识珠 残片里“淘宝”
地震中,眉山藏家潘保清家里几十件钟爱的瓷器跌得粉碎。但潘保清没打算修补摔碎的瓷器,因为“瓷器是娇贵之物,即使修补再好也失去品相,不值价了。”在他看来,这些残片依旧具有价值,“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保存下来的残瓷、瓷片很少,也就有一定价值了。”
潘保清说,目前已有收藏家将目光转向这些地震后的瓷器、陶器残品,有不少人找到他要求购买残片。他告诉记者,一件上万元的瓷器,残片的出让价通常在完整品价格的10%左右。“从有人开始购买残片就能看出,川内的民间收藏正在一点点恢复元气。”
周玉江恰恰是留意这些残品的藏家。前段时间,周玉江先后跑了眉山、雅安等地,去打听有没有被地震震坏的“好玩意”。周玉江说,以往在市面上要想获得一件完美的精品,价格非一般爱好者能承受。收藏残片,是在有限的财力里,淘更多的乐趣。
教训过后 民间收藏多了理性
在潘保清看来,这次地震给川内搞民间收藏的人,留下了沉痛教训。“四川几十年没有发生地震,几乎所有的民间收藏家都没有考虑防震,古玩随便散放,一震就完了,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藏品。”
潘保清已将最珍爱的明清青花瓷装在保管箱中,小心存放。而他放在博古架上展示的瓷器、陶器等,全部都倒放或者平放在软垫上,每格博古架的中间包上了软红布条,将展品固定在格子里,为藏品打造更安全的空间。
吴道明认为,大多数四川藏家没被地震灾难击退,经历“震痛”,更多了一份理性,多了一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