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企业一窝蜂挤IPO(首次公开募股)这座“独木桥”的时候,另外一些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未上市企业不愿意上市、已上市企业选择退市,这在全球证券市场已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金融风暴下,退市几成风潮。上市,退市,企业到底该如何进行融资抉择?
退市成潮流? 2007年2月10日,当股市如日中天的时候,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美国惠普公司宣布从纳斯达克“全球优选市场”退出,只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而惠普退市的理由则是为了削减在两大交易所同时上市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
但退市其实并不像国内企业所想象的那样,会对企业业绩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惠普在2007财务年度以1042.86亿美元的收入再次超过IBM,成为全球IT业销售额的老大,并成为首家收入超过千亿美元的IT企业。
“在全球金融风暴影响下,当前股市大幅下跌,企业再融资能力已经严重弱化。据我所知,已经有一些企业正在和私募股权基金谈退市的问题。未来一个月内,退市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嘉富诚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桥表示。
他还表示,现在退市的成本非常低,是个退市的好时候。好多企业的投资者都急着卖出去,无论是管理层收购,还是私募资金收购成本都不高。无论是招商银行收购永隆,还是可口可乐拟收购汇源都表现出了这一点。
上市缘何受阻 金融风暴放大了上市的负面因素,但却不是一些企业退市的根本原因。成本方面的压力,大概是企业海外上市受阻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在境外上市费用的透明度较高,但仅保荐人费、法律顾问费、会计师费3大费用就超过国内上市总成本,如在美国市场IPO成本约为总筹资额的13%-20%,其他市场此比例也多在10%-25%。此外,上市公司每年还需要花费维护成本,香港市场每年约200万-300万港币,国内中小板则是60万-100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出台萨班斯法案后,每年维持费用更是不会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之外,国内企业多数不熟悉海外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企业自身的治理结构也不完善。而国外过度严厉繁琐的监管制度、过于庞杂的法律体系以及应接不暇的集体诉讼,都使中国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频频受挫。
郑锦桥向记者透露,“与诉讼成本、维护成本等成本相比,现在海外上市公司的最大成本是公司治理成本。我们的企业有很多账外资产,这让外国投资者很头疼,因为他怕你转移资产。中国海外上市企业还必须符合当地的监管法规,建立内控体系,这种成本不是小的企业所能承担得起的。404条款很繁琐,一道程序要走五六遍。”
上市的契机 最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各种场合经常重复自语,“我后悔上市,我现在依然后悔上市。”搜狐CEO张朝阳也曾表示,如果时间退回到2000年,重新给我一个选择的机会,我会选择放弃上市。与之有类似想法的还有丁磊。
对此,郑锦桥表示,这些说法过于片面。如果没有上市的话,很多互联网公司早就倒闭了,“自由”与不断流入的资金对于公司的成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孙飞认为,金融风暴给企业带来的压力虽然很大,但它提供的增值服务很多。虽然海外上市的公司在股市上的再融资能力弱化了,但在不能用股权融资的时候,还可以选择信托、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这是国内企业所不能比拟的。
而企业上市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解决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获得稳定的长期的融资渠道。这在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育不足、融资方式少的情况下,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成为公众公司将大大提高企业知名度,获得名牌效应,积聚无形资产,也有助于推动企业完善治理结构,为企业长远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理性看待海外IPO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IPO市场步入冰封期。资料显示,本季度共有12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IPO,环比减少42.9%,同比减少65.7%;融资金额10.31亿美元,环比减少57.6%,同比减少86.0%。不仅如此,海外上市的企业再融资规模以及公司债融资也大不如以前了。
对此,郑锦桥表示,股市下跌,影响的主要是账面价值,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并没有多少改变,所以企业不要被金融风暴所吓倒。企业现在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主要应该开源节流,不要过分扩张。
郑锦桥认为,国内不少已上市的企业,未能把握好上市的机会,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企业家自身的原因。有的企业上市了,但企业家的思想与能力却没有“上”,没有把握住大势;随着业绩下滑,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趋于平淡,套现思想严重;使用的中介机构不当,没有给资本市场讲好故事,该沟通的没沟通好,从而使投资者失去了兴趣。
孙飞认为,“每年3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是我们为本土企业操作海外上市的底线,不然的话,这种公司治理成本它们是负担不起的,所以建议小企业最好不要轻易上市,要等规模大了再上也不迟。”(岳彩周)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rong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