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的这两篇小说,让人们改变了这样一种看法,即上海题材的文学不仅仅只有灯红酒绿,还有其他。”昨天下午,首届上海作家研究生班学员滕肖澜略有些拘谨地坐在上海作协大厅,听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杨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听到杨教授评价还挺高,她舒了口气。
今天就将从研究生班毕业的她认为,这说明,读这个班多少还是有些收获的。
今天,首届上海作家研究生班的23位年轻作家,就要告别他们两年的研究写作的生活。在过去的两年里,这个班的学员发表了许多小说作品,滕肖澜昨天被评点的《老陶的烦心事》和《姹紫嫣红开遍》也包括在内。自2006年12月在上海社科院上第一堂课起,23位学员接受了文学理论,创作技巧,从国内国际形势宣讲,到经济学普及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和培训,这些作品,被认为是两年研究生教育的成果之一。
作家究竟有没有通过教育被培养出来的?这个问题早在研究生班开学之初就曾引起广泛讨论。“我觉得研究生班的教育对创作是有帮助的,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滕肖澜昨天对本报记者说,写作更多需要的是一种灵光闪现,这需要作家的天赋,而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这种闪现的频率。
对于研究生班的作用,上海作协副主席赵长天昨天说得很坦率,他说,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精英在这个班里交到点朋友,并且能有那么一段时间来对自己的写作进行一次总结,那么就已经很不错了。而事实上,.这个班的大部分学员并不冲着学历而去,滕肖澜和那多都放弃了毕业后接下来的英语和政治考试,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获得硕士学位的机会。
上海作协秘书长臧建民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尚没有举办第二届上海作家研究生班的计划。
(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