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击案后悲伤的哀悼者 |
枪声阵阵撼人心
本报记者 张 红
10月26日晚9时许,位于美国南部阿肯色州康韦市的阿肯色中部大学响起枪声。次日,校方证实,这是一起枪击案,共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
相比较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校园里的枪声似乎更让人揪心。然而,人类的柔软心灵正不断遭受一波波强烈的冲击。
在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芬兰,不到一年时间里,发生了两起校园枪击案:去年11月,一名18岁的男孩在打死8人、打伤多人后自杀身亡。
美国从来枪声不断。去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国留学生赵承熙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案:枪杀32名同校师生后饮弹自杀。今年2月14日,北伊利诺伊大学的枪击事件造成包括凶手在内的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这个单子可以列得很长。校园中不断陨落的朝气蓬勃的生命带给世人的不仅是心痛,还有沉重的思考。
私人持有枪支是校园枪击案得以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持枪是否应该合法以及如何妥善管制枪支依然是许多国家民众争议的话题。在美国,持枪是公民的权利。而且,传统因素也不容忽视——人们依然醉心于腰别配枪的牛仔形象。芬兰的情况与美国颇有些相似之处。由于历史原因,芬兰人形成了佩枪传统。所以,美国与芬兰的名字经常与枪击相联绝非偶然。如今,美国枪支拥有量接近3亿,几乎人均一支。而在仅有530万人口的芬兰,登记枪支却高达160多万,人均持枪比例仅次于美国和也门。
枪支持有固然是重要因素,却绝非主要原因。
校园里的枪声常常与纳粹、反犹主义等极端主义的符号联系在一起。去年芬兰校园枪击案的凶手就声称自己是一名奉行无政府理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企图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应用于人类社会。而无孔不入的网络对极端思想的传播似乎推波助澜,把拥有相似想法的人聚集到了一起。
更重要的是,当今社会的暴力文化无处不在。曾经有媒体公布过这样一个调查数字:一个美国人在18岁之前通过各种传媒能看到约4万起谋杀案和20万起其他暴力行为。如今火爆的虚拟暴力游戏更给现代文化中的暴力倾向添砖加瓦。网上甚至出现了以现实中的校园枪击案为模本的网络游戏。如此“血腥”环境中的成长经历所能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校园曾是莘莘学子纯净的象牙塔,枪支曾是人们用以对抗敌人的有力武器。然而,当枪支出现在校园中,当枪声响彻校园的天空,人们不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作一番深刻反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