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收来的鲟鳇鱼
养育基地箱养的鲟鳇鱼
美丽的大力加湖变成了养殖场
文并摄影/李雅民
抚远曾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鲟鳇鱼之乡”和“中国大马哈鱼之乡”,不想如今因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黑龙江的鲟鳇鱼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
据说,2001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对抚远江段鲟鳇鱼生存状态做过一次调查,最后评估结果是:百公里江段内野生鲟鳇鱼条数约为870尾。专家预警说,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再过十几年,黑龙江中极其珍贵的“活化石”鲟鳇鱼将不复存在。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鲟鳇鱼管理办法》,力图通过建立保护区、强制休渔、降低鲟鳇鱼捕捞量等措施,给鲟鳇鱼提供繁衍生息的机会和场所。
抚远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抚远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深刻意识到自己对环保的责任,为了对得起子孙后代,也为回补自然,除了强化与此相关的法规外,还加大了向江里投放鲟鳇鱼苗的力度。去年,抚远县投放鱼苗50万尾,价值150万元,对仍是贫困县的抚远来说,若无一定的胸怀是做不出来的。
哪来的鱼苗?宣传部的人带我参观了抚远县鲟鳇鱼繁殖中心。一进中心的大院,看到的先是正在制作中的鲟鳇鱼标本,个头儿几米长,大得像鱼雷。据说过去除为教学外,很少有人制作这种东西。现在凡是符合条件的,都被制成标本,一为教育社会;二为留给后人,往后这么大的鲟鳇鱼会越来越少见。
中心建有一排排长约百米的车间。车间里长方形水池一字排开。池中一条条一两米长的鲟鳇鱼,其中最大的一条西伯利亚鲟长达四米,池子相对于它显得太小,它也懒得动弹,一动不动地沉在水底。
鱼身上全都伤痕累累。宣传部的人说,因为他们全是被渔民从江里逮来的。
原来,这繁殖中心只要野生的,并且达到一定体重的鲟鳇鱼。这样的鲟鳇鱼现在数量太少,中心不可能派船专门到江上去逮,也逮不着。于是中心告知天下:凡捕到活体,特别是雌性鲟鳇鱼者,中心重金收购,价格4000至5000元一公斤,视品种而定。于是,渔民们捕鱼时全都配备手机,一旦网到这种大鱼,不敢拉它出水,立刻电告繁殖中心,请专家前去处理。专家备有专门运输这种大鱼的车辆,他们小心翼翼像捧宝贝似的把大鱼捧到车上的水箱内,立即运往中心。大鱼拼死挣扎,尼龙网线把它勒得皮开肉绽,专家得赶紧给它疗伤。假若逮到的是西伯利亚鲟,专家还得把它安放在装有空调的车间里,因为它只在低温下生存。
仅就价格而言,大鱼也算得上是宝贝。哪怕是100公斤不算是太大的一条鲟鳇鱼,收购价也得在40万至50万元之间。当地人戏言说:“这利润都快赶上贩毒了,而且没有风险。”
为什么要出这么大的价钱?宣传部的人说:“不出高价,那鱼腹里的鱼卵可能就被某些企业买走,甚至被走私到境外。所以,我们除了硬性规定:凡贩卖新鲜鱼卵到境外者以走私罪论处外,还必须要在收购的价格上压过别人,以确保珍贵鱼卵留在国内。”
令人遗憾的是,鲟鳇鱼一经被捕就会绝食,直到体内脂肪、营养全部耗尽后饿死,所能坚持的时间最长也就两年。因此,一条鲟鳇鱼,或取卵,或取精,都只能是一次,便完结了它的生命。专家曾尝试将取过精、卵的鲟鳇鱼放回野生环境中,结果令人失望。
这岂不是悲剧?宣传部的人说:“但它的贡献是巨大的。不逮它,它在江里,因个体密度太小,相互交配的机会太少,而且即使交配了成活率也不高。现人工授精,一条3米左右200公斤的雌鱼产卵百万枚,绝大多数都能孵化成小鱼。那些小鱼放回江里,成长后岂不都是它的后代?为繁盛其种群,只好忍痛牺牲大鱼了。”
今年5月,抚远某地渔民捕获到一条雌性大鳇鱼(注:鳇鱼是鲟鱼的一种,黑龙江中的鳇鱼多为达氏鳇),送到抚远鲟鳇鱼繁殖中心时已经死亡。专家紧急抢救死鱼腹中80余万枚成熟鱼卵,人工授精,最后孵化出60万尾鳇鱼苗。采访时,那些鳇鱼苗已经游在大江里。
有趣的是,昔日滥捕,今日抚远人要为弥补那一过错“埋单”;而今日抚远人为繁盛鲟鳇鱼种群负出高昂代价,日后那些被放生的鲟鳇鱼又会以奇特方式回报抚远,那就是几年后它们将成千上万地重返放生地孵卵繁育后代,这是万世不变的一大特性。而它们的回归,又会给抚远的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做出贡献。
鲟鳇鱼如此,马哈鱼更是如此。马哈鱼即鲑鱼,出生在抚远地区的小马哈鱼一路跌跌撞撞地游向大海,钻进北太平洋,4年后它们成熟了,又会原道返回,不管有任何艰难险阻,也要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把卵孵化在“故乡”,而且要死在那里。
除了鲟鳇鱼繁殖中心,我还去大力加湖看了鲟鳇鱼繁育基地。大力加湖上连浓江,下通黑龙江,周围是漫无边际的湿地。湖中一片片方形的网箱,有2000个,养着60万尾鲟鳇鱼。乘船过去,登上网箱,水面波澜不惊,饲养员缓慢地收起其中一个网箱的网,不一会儿显现出数十条一米多长的大鱼。他说:“因为是养在野生环境里,这些鱼的经济价值仍然很高,便宜也得是三四十元一公斤。但这些鱼我们不卖,还得留着孵小鱼呢。”
宣传部的人说:“我们周围有着无数的河流、湖泊和水泡子,大江里鱼少不够捞的了,我们就自己养。所以水产养殖业开始在发展。这一繁育基地,是县里投资建的企业。不久抚远就会出现大批养鱼个体户。这在需求上也会减轻渔业施加给野生鱼类的压力,客观上也是保护了自然的生态环境。”
看来抚远将有可能成为“渔场”。不管怎么说,打鱼的人被迫变成了养鱼的人,是自然的报复,也是历史的嘲笑。(连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