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病症诸多,造成农民贷款难、致富更难,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一些地方,围绕破解农民"贷款难",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或许能给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三位一体"打造 "中国版乡村银行" 3年前,年轻的清华大学博士后陈林到浙江省瑞安市挂职。
担任分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后,他牵头成立了以农村金融合作为中心、兼有农民专业合作与供销合作的瑞安农村合作协会。这种"三位一体"的新型组织形式直击农村金融难题,在国内外、政府部门与学术界都产生了很大反响,被誉为"中国版乡村银行"。
瑞安隶属全国农村信用社首批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的温州市。2005年4月,瑞安农村信用联社及其79家分支机构一夜之间集体"变脸",成为中国首批农村合作银行。
2006年初,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2006年3月,瑞安农村合作协会正式成立,以农协为平台实施联保联贷、发展信用合作。
陈林认为,过去部门、城乡、条块分割,使有可能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政府和社会资源被分割成各个"山头",这些有限的资源在"山头"的互相争夺中被消耗掉了。瑞安农协构造金融支农平台不是另起炉灶或推倒重来,而是调动现有合作银行、供销联社的积极性,引入农业、科技等部门的支持,又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经济合作社等,有效打通并整合了体制内外的多重资源。
瑞安农协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确认瑞安农村合作银行、瑞安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瑞安农村合作经济联合社等为第一批核心会员。另有近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机合作社成为第一批基本会员。"在金融支农方面,我们可以依托农协基层网络优势推出联保贷款业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而供销社可以在信用担保的情况下直接赊给农户农资。这就是条块交融的最大益处。"瑞安农村合作银行负责人说。
抵押物与担保人的缺失,长期困扰农村贷款。按银行要求,房产抵押需要房产证与土地证,过去农民提供的抵押物非常不规范;而农户找的担保人多为本村村民,其本身由于信用程度模糊就需要担保,无法成为银行眼中的担保人。
"瑞安农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而农户向合作社提供反担保的办法,挖掘更多的抵押物资源,让农村的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都可以间接作为抵押物,满足贷款需要。"陈林说。
农户的私人财产虽然不合乎规范,难以抵押变现,可在乡土生活范围内却具有较高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可流通性。在农协协调下,合作社成员向银行贷款,合作社可以为之提供担保,而农户转而以上述自有财产权益向合作社提供反担保,一旦出现风险,合作社会依据这些抵押物对农户有所制约。这种担保与反担保相结合的方式,有望突破农村抵押物资源不足的瓶颈。
这种贷款新形式的出现,还破解了过去贷款环节过多、手续复杂的僵硬局面。瑞安农协顺泰毛芋中心合作社社长林志寅举的例子很形象:"农协流通部帮助农户申请农信担保贷款,还支持办供销超市,社员买农资便宜10%~50%。有了农信担保,社员在购买农资时可以赊账,然后用毛芋成熟上市后的收购款付清。农民春耕冬种时不用自己再一趟趟跑贷款了!"
"捆绑信用"的共同体 "你的信用可贷款1万元,我的可贷款1万元。我在需要钱时,将你的信用贷款与我的捆绑,形成信用共同体,我可以获得两万元贷款。加入信用共同体的人越多,我们获得的单笔贷款就越大。"江西省农村信用社专家这样通俗地描述"信用共同体贷款"。
"信用共同体"是指农村信用社与产业经营户、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利益相关者形成互动,产业经营户之间形成"责权对等、相互信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保体,农村信用社对产业经营户提供信贷支持的信用体系。
2005年,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开办信用共同体贷款,并在江西逐步推开,在缺乏有效资产抵押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对大额生产资金的需求。
江西省彭泽县农民李国安,从事水产养殖十几年,每年投资大约100万元,自有资金60万元。他说,原来受信贷权限的制约,每年从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只有10万元,缺口只能从民间高利融资;信用共同体成立后,已累计在农村信用社获得贷款120万元。没有足够的资产抵押,就能获得这样大笔的贷款,这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
水产养殖是彭泽县的支柱农业产业,彭泽县水产养殖信用共同体2006年成立。有了平台,开始建立基于信用的担保和联保机制。入会的成员必须交纳起点为2万元的担保基金,集中后在当地信用社存入专户。由养殖户向共同体提出贷款申请,经共同体理事会审核签字后,报当地农村信用社,信用社在不超过担保基金总额5倍的范围内给予贷款支持,同时单户贷款的总额不得超过担保基金总额的80%。
各养殖户之间建立联保机制。联保小组由3~6名养殖户组成,按所养殖的水面面积的不同自愿组成,分别签署联保协议。各共同体成员以水面经营权向理事会进行反担保,目的是将贷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促使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截至2008年1月底,彭泽县水产养殖信用共同体已累计获得贷款1650万元,53户共同体成员受益,无一笔不良贷款。
创新金融产品, 农行改革"龙回头"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户的经营范围向经济作物种植、养殖、加工和商贸流通业发展。2007年底,中国农业银行吉林省分行正式启动实施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试点。农行吉林省分行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民,创新和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针对农村高端客户金融需求,选择松原市扶余支行开展"农行+"新三农""模式试点。对从事规模或特色种养业、农村商贸业、农村服务业等多种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服务新型农民群体,辐射带动周边市场和客户,实现存款、保险、基金、银行卡、网上银行等综合收益。
二是针对农村中端市场、种养大户等金融需求,选择四平分行进行"农行+合作社+农产"模式试点。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担保或3户社员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农行管理和催收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有严格的准入条件,专业社设有内部贷审会,对申请担保贷款的社员进行初审把关。这一模式下的社员贷款实行优惠利率,社员单户保证担保贷款额度由5万元扩大到1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延长至3年。
三是针对农村低端市场从事传统种养业客户金融需求,选择吉林市分行进行"农行+信用村+农户"模式试点。信用村与村民签订贷款偿还协议,对恶意拖欠贷款的,由村负责变卖其农副产品、收回承包地来偿还贷款,信用村有义务协助农行管理和催收贷款。这一模式类似于孟加拉第二代格莱珉银行模式。不同级别的信用村可根据情况分别获得人均2万元、5万元、10万元不等的整体贷款授信额度,对信用村的农户优先发放联保贷款。(记者李亚彪郭远明 齐海山) (来源:半月谈)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