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武考核是检验平时训练的有效杠杆,是促进训练效果的有力手段,也是推动军事训练跃升到新水平的重要方式。运用比武竞赛的形式,实现学用结合、教学相长,进一步增强了院校教学的针对性,实现了教为战、练为战,为锻造出过硬的神剑骄子提供了有效平台。
看淡试剑荣誉,追求亮剑荣光,继续在信息疆场上铸魂砺剑,才能最终实现“神剑一出天地惊”
硝烟散尽话得失 ——解读第二炮兵军事技术大比武引发的话题
本报特约记者 王永孝 本报通讯员 陶江涛 张显秋
9月7日,第二炮兵首次大规模、成系统的军事技术大比武落下帷幕。上千名来自旅、团的导弹精英和上百名来自院校、训练机构的仲裁人员,经过7天的紧张对抗,选手摘金夺银,裁判各有所获。
硝烟散尽,而由这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专业范围最广、武器型号最齐、参赛人员最多的军事技术比武活动引发的多个话题,却仍然在白山黑水、大漠丛林中传递……
关于“考场”与“战场”的话题 话题由来在旅、团参谋长组口试答辩中,裁判组接连向平日习惯了带兵打仗的参谋长们出难题:“请制定战斗减员情况下战斗精神教育方案”、“舆论战、信息战与心理战如何综合运用”……事实上,参谋长们遇到的题目还远远不止这些。政治工作领域、后勤保障和装备保障领域的大量内容,几乎都进入了“参谋长组”的题库中,电脑随机生成,抽上哪条就要答哪条。
不止“参谋长组”的考题如此,“总师组”、“营长组”、“机关参谋组”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考验。考题中的深度和广度,常常触及到一些人的“死角”和“盲区”。
行家解读第二炮兵参谋长魏凤和:作战是一个系统工程,哪个环节都不能有短板,战场需要,就是比武的导向、训练的方向。抓训练必须要有实际的举措,管用的办法,否则,落实训练就是一句空话。在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军事技术比武竞赛活动,仍然是促进军事训练落实,推动军事训练深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比武激发内在训练动力,营造大抓军事训练的浓厚氛围,就能够达到激发训练热情,促进人才成长,检验训练成效,牵引训练发展的目的。第二炮兵这次军事技术比武活动共设计12万多道赛题,有的看似“过深”、“过广”,但无一不是战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拔尖”与“加宽”的话题 话题由来比武第5天,刚刚当上旅参谋长不久的曾满军出现在了“参谋长组”由于长期担任技术营长,他的技术理论得分是96.67分。然而,就是这位技术比武中曾经11次夺魁的曾满军,在接下来的战役、战术理论考核中,却却位居三甲之外。
考试范围变宽,大批单项尖子落马。“技术大拿”潘海亮在新型号导弹故障排除答辩中仅仅得了89分。难怪一位考官说:“这些选手面对宽泛的考题,明显表现出综合素质的缺陷。而一些过去名不见经传的选手,由于综合素质全面,却成了赛场上的"黑马"。”
行家解读第二炮兵司令部军训部部长李洪军:未来信息化战场是一个全新的领或,对各类战斗员尤其是各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选拔军事人才不是选拔运动员,这次大比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就是突出主战专业,突出新武器型号,突出综合性,突出整体性,既很好地传承了我军以往比武的经验做法,又创造性地融入了信息化训练方法手段,符合第二炮兵自身实际,体现了时代特色,使比武竞赛这一传统的练兵方式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逼迫尖子人才快速加宽知识面,向一专多能、多专多能发展,以适合信息化战场的需要。
关于“基础”与“前沿”的话题 话题由来“导弹发射车有几种刹车方式?”在第二炮兵这次军事技术比武中,这道题被不少选手抽中。对于导弹装备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来说,这样的题如同“儿戏”。可就是这些类似“儿戏”的考题,却难倒了不少指挥员。
行家解读某基地副司令员张凤伦:大比武活动既是大擂台也是大看台。高台之上,不仅比的是重大理论、临机处置等“前沿”课题,更要比基础知识、技术细节。细节反映素质,细节折射养成,细节往往能说明一名军事指挥员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这种在细节上的“知多少”、“想多少”、“做多少”,不仅体现了丰厚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还在于展示了军人过硬的岗位职责。看一支军队,人们会从每名军人的站姿、坐姿中看出过硬的作风,从豆腐块一样的内务中看出一支部队的养成,同样也会从一个个技术细节中看出一支部队的综合素质和打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细节课题”纳入到比武活动之中,可以说是一次开创之举。
关于“个体”与“团体”的话题 话题由来这是大比武中的“压轴”科目:导弹旅编组作业项目。如果把前面的“单兵”比武看成是比“指头”的话,那么,眼下开始比试的就是比“拳头”。
5个小时内,黄参谋长要指挥旅总工程师霍训德、发射一营营长胡志杰、四营营长杜国栋及两名参谋、两名工程师,执行一次特殊的任务:完成导弹旅反击行动比武课目,利用计算机、标图工具等完成战斗等级转换中的有关决心建议、各种方(预)案和作战要图标绘等任务。
这8个人代表着旅决策层。计算机随机生成的编组作业考题“下发”后,他们迅即在作业室内召开只有3分钟的“战斗部署会”。一场“纸上飞车马,荧屏漫硝烟”的战斗瞬间打响。
行家解读某基地参谋长李保国:通过抓总师、抓参谋长、抓参谋、抓营长、抓技术尖子和操作骨干的比武竞赛,比出尖子,比出素质,这种“个体”能力的提高,说白了是为了带动“团体”素质的发展。通过比武,有力推动首长机关的筹划指导能力、基层指挥员的组训任教能力、技术干部的决策把关能力和操作骨干的操作技能,这才是真正的比武目的。在这次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某导弹旅,在“个体”比武中没有取得高名次,但在编组作业时却表现出在作战运用方面的突出优势。可以说,他们的“拳头效应”是“厚积薄发”和“长期积累”的结果,非一两次比武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