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1月1日电 题:这些倔强的种子,在生长着“春暖花开”的梦
新华社记者徐寿松 陆文军 邓华宁
大洋东岸的金融危机让中国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难免受牵累,有些还处境艰危。困难是相似的,应对则各有各的不同。
在充满寒意的同一气候下,一些倔强的“种子”力克时艰,依然在生长着“春暖花开”的梦。
原材料业:“在不景气中寻找景气” 总部设在浙江桐乡的巨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张毓强这个秋天忙碌、紧张,但不慌乱。经济形势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公司的中小客户,但在不久前的第十四届国际玻纤年会上,公司一举拿下93万吨订单总量,同比大增43%,其中国际市场订单量达到59万吨,比去年同期猛增六成八。
“在不景气中寻找景气!”张毓强——这位从业3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型管理者对记者细说巨石作为原材料(玻璃纤维)生产商,在当前市况下的应对之策:其一,内外并重开拓市场。一方面立足国内,为产品寻找新的应用力领域。目前,公司10%的产品用于新兴风电市场,鉴于当前风电市场增长强劲,每年有30%以上的增长,公司将此作为主攻方向,未来风电市场份额要提高一倍;另一方面,放眼海外,“西方不亮东方亮”,欧美市场缩量,就紧紧抓住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的快速增长,加快在印度、中东设厂的步伐。
其二,革新技术,降本增效。弱市中要保住市场份额,对客户适当让利是必要的。利从何来?技术降成本,管理出效益。“我们已经通过调整生产配方、节约原料使用,将吨纱成本降低了150元,预计明年吨纱成本可从今年的4000元/吨降至3300元/吨-3400元/吨。”
张毓强说,公司明年的利润增长点就来自今年下半年投产的新产能和制造成本的降低,仅成本一项,可望节约上亿元。
机械制造业:新产品逆市创造新需求 就在多数公司喟叹市场萎缩时,其实市场也不乏扩张者。今年以来,苏州宝时得公司凭借着新产品新技术,销售业绩屡创新高。除少量贴牌产品出口下降外,所有自主品牌产品的销售都保持了30%的高增长。6月份的出口额更是创造了公司成立15年以来的最高值,达3700万美元。“今天回头看看,如果我们不做自主品牌,不搞产品创新,只有死路一条。”宝时得总裁高振东深有感触地说。
自2004年自主品牌上市以来,苏州宝时得用于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累计已达3亿多元。公司还积极引进各类技术人才,现有专职从事电动工具的研发人员200余人,在全球已拥有各项专利1300余件,居全球同行前列。
高振东介绍,公司历经10个月研制成功的一款打草机,旋转手柄和修边结构为世界首创,不仅可以在斜坡草地上使用,还可以自如修理很多难以处理的边边角角。去年问世后在美国一下子就卖出35万台,销售额达4000万美元,今年可以突破6000万美元。
重装备业:现在未尝不是创新的“黄金机会” “金融危机引起国际经济动荡虽然对实体经济有明显影响,但主要问题还是出现在虚拟经济上,对中国的制造业而言未尝不是一次机遇。”上海隧道股份董事长陈彬说。
几天前,由隧道股份研制的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泥水平衡盾构在上海世博园区开始安装。这是国家863科研成果,是继隧道股份四年前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土压平衡盾构后,我国地下工程装备领域的又一突破。
陈彬说,目前宏观经济虽然有所回落,但企业如果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并且有效“转危为机”,将大有文章可做。“目前钢材等基础材料成本降低,对企业来说就是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提升了获利能力;而且银行利率下调,对企业来说就是降低了投资成本,对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自主创新项目来说,将是黄金机会,有利于提升综合竞争力,抢占未来市场高地。”
据透露,目前隧道股份自主研发的国产盾构已经开始向系列化发展,直径6.34米的“先行号”盾构已逐步在全国市场遍地开花,订单量突破40台;直径11.22米的首台国产大型盾构也将在年底前实现推进,而且,我国自主研发的直径达15.43米的全球最大盾构也将在两年内面世。
“是企业,就要直面市场风浪;有危机但也不失机遇,关键看如何把握。” 陈彬说,譬如内需的拉动,就为基础设施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个机会,集中精力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打造一流品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制造”。
产业经济学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杨建文教授指出,我们不能忽视今年以来在转冷的经济气候中倒下的一批企业,诸如飞跃集团、华联三鑫、江龙控股、中国金属……我们更应该透过逆境中生长的企业发现信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凝视、学习这些倔强的“种子”,待送走寒潮时,谁说不会迎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