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赔了夫人又折兵”来形容今年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恐怕是最恰当不过了。曾几何时,“自购”成了基金公司营销的一个“撒手锏”。从赚得盆钵满盈的管理费中拨出一点点,显得跟基民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又能多卖点基金,多赚点管理费,羊毛出在羊身上,基金公司的小算盘打得叮叮响,谁想忽悠大了,把自己也给忽悠了进去。
春节后,南方基金宣布运用2亿元固有资金认购旗下正在发行的新基金南方盛元红利,破了基金自购的记录,成为当时轰动业界的大新闻。不过,半年之后,这笔投资也成为了南方基金心头的大痛。截至上周五,南方盛元的净值为0.662元,而南方基金持有份额为2亿份,浮亏已达6700万元,也成为基金自购亏损之最。遭遇自购“滑铁卢”的基金公司不在少数,今年2月22日,华商基金公司用2600万元自购旗下华商领先企业基金,截至上周五,其浮亏超过1600万元;而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动用1000万元自购旗下大摩基础,浮亏已近七成。
本来基金自购,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为何笔者又要来说三道四呢?不难发现,基金公司自购基金,大多发生在新基金发行之时,在基金发行困难的情况下,对于新基金的认购,可能更多是出于市场营销的目的,而对于老基金的自购力度不足,“喜新厌旧”的迹象非常明显,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造成了不正常的干扰。更有甚者,长信基金曾在今年6月公告,计划部分赎回长信金利趋势和长信增利动态策略两只基金,拟用于认购正在发行的基金长信双利优选。基金公司一边号召基民坚持长期投资,自己却在“拆东墙,补西墙”,岂不是令人心寒。让人纳闷的是,现在指数跌到了1700点的时候,虽然新发的基金不少,但自购者却是寥寥,可见基金公司自己都有了“心理阴影”,成了“缩头乌龟”。
所以,对于基民来说,应该理性看待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特别是新基金发行之时,基金公司利用自购在造势,基民必须要多一个心眼。不过,基民不妨多关注下基金公司申购旗下老基金的行为。上周,嘉实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动用1.5亿元自有资金购买旗下的嘉实超短债基金,嘉实在此时购买风险较低的的超短债基金,充分说明公司对未来市场依然很谨慎并不乐观,这也许可以作为基民的一个风向标。(贾肖明)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