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28日晚,3名遇害中国工人的棺材被抬下飞机之前,工作人员给棺材盖上中国国旗。 本报记者邵杰/摄 |
| |
当晚,在苏丹西南部地区被绑匪残忍杀害的3名中国工人的遗体被专机运到喀土穆。本报记者邵杰/摄 |
中国员工亲述在苏丹遭遇
10月31日晚,根据中国驻苏丹大使馆提供的消息,在苏丹遭绑架的第9名中国工人的遗体已被找到。至此,13天前在苏丹被绑架的中石油公司9名员工中,5人被害,4人获救。
这一事件再次让国人对身处苏丹的中国同胞充满牵挂。目前苏丹境内华人总数超过5万人,去年被中粮集团科学研究设计院委派前往苏丹工作的李恒就是其中之一。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李恒发自白尼罗河州(苏丹) 如果让我用三个词来概括苏丹,那就是酷热、贫穷和危险。
2007年9月27日,我接受院里的委派,前往苏丹十万吨粮库工地担任现场设计代表。经过13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抵达苏丹首都喀土穆。雨季刚刚过去,苏丹的秋天,还是骄阳似火的时节。下午四点钟左右,我提着行李刚刚跨出飞机舱门,就清晰地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热浪。
苏丹的天气酷热难当,即便是在最凉爽的一月份,白天的气温也会达到40°C。苏丹约有四千万人口,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在首都喀土穆。喀土穆面积非常大,但作为首都的繁华程度甚至还比不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县,只有总统府门口的那条大街十分干净、漂亮。
生活像中国六十年代
坐车离开喀土穆,广袤辽阔的非洲平原尽收眼底。我们走的笔直的柏油马路是贯穿苏丹南北的交通要道,路两边极少见到村镇和房屋,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枯草中间点缀着零星的灌木。由于缺乏有效的灌溉方法,苏丹整个北部地区几乎没什么农产品,只能种植芝麻和花生之类的作物,喀土穆的粮食和水果几乎全部要从南部运来,或者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家进口。2007年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严重影响了苏丹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体系,全国物价普遍上升10%到20%,大米的价格更是从原来的每袋25苏丹磅涨到了现在的75苏丹磅。
在苏丹的生活有点像中国六十年代,物资极其匮乏,有点手里有钱也花不出去的感觉。食品价格都很高,而且品种非常少。我们工程中用到的建筑施工设备全部从国内用集装箱发过来,钢筋一半从国内运一半从埃及购买,水泥从埃及和巴基斯坦进口,至于石灰则根本没有。国内最常见的粘土砖到了这里也变了模样,苏丹由于缺乏煤炭,只能用石油来烧制粘土砖,但是石油燃烧温度很低,不足以满足烧砖的要求,所以人们在粘土坯中加入马粪和牛粪使其内燃,最后烧出来的砖头是红紫黑相间的不规则方块状东西。
但即便是这样的粘土砖,苏丹农民也用不起。苏丹农村最普遍的房屋是茅草顶,加上四面下了雨就需要赶紧修补的土墙。几张小床,几个塑料水桶,几只羊或者几头驴,再加上少则三五个多则七八个的小黑孩儿满地乱跑,这就是普通苏丹农民的全部所有。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