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明确表示,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
这是继允许增加5%至10%的定向投放额度之后,央行就放松信贷管控作出的新表态。
受该消息的影响,昨日,银行板块个股逆市走强:截至收盘时,工商银行(601398)上涨了1.10%,中国银行(601988)上涨了0.66%,建设银行(601939)涨幅更是达到1.83%。
货币政策再现灵活性 自2007年底开始,为防止国内经济过热,央行陆续采取了一系列临时性管制措施。除了屡次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外,央行还对商业银行发放的新贷款数量作出了严格限制。
在上述背景下,不少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大打折扣,大量中小企业也因贷款难、融资难而频陷危局。而在李超看来,此前严厉的管制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不过李超这次坦陈,面对最近几个月来出现的经济增长下滑迹象,央行将以“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方针,灵活调整货币政策取向。显然,此番放松再度对商业银行信贷硬约束,亦是其“灵活性”的题中之义。
相关资料显示,从今年初开始,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行总量控制,总体新增贷款与2007年持平(2007年新增贷款为3.63万亿元),并对投放节奏实施分比例按季控制。而时至8月份,央行提高了贷款额度,其中,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此举释放的信贷资金规模超过1800亿元。
对于央行此番推手动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说,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基本面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而我国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做到了相机抉择、及时调整,不仅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也增强了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央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等,实际上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采取的必要政策,它对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应该会综合起来产生作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也表示,“央行目前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给了商业银行更多的灵活性,很有必要”。
商业银行获腾挪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央行每次抛出的新政策、新措施,市场层面都会作出及时的反应。从昨日股市银行板块的逆势上扬同样足可窥见的是,商业银行将斩获一个更为宽松、有利的生存空间。
在中国银行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王元龙看来,对于广大商业银行而言,央行停止信贷硬约束,实际上是给了商业银行更大的腾挪空间。具体而言,事实上当前一些主要银行都有较为丰富的客户储备,但由于此前的严格调控管制,其贷款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抑制,此番不再严格约束总量和节奏之后,银行将有望率先考虑满足这些战略客户的实际需求。
何德旭也判断说,在信贷硬约束被解除后,商业银行今后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企业信用状况、自身资金能力进行经营,必将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预期效应和作用肯定非常明显,对保持经济增长大有裨益。
然而也有人提出质疑:一旦商业银行失去了信贷管制,是否会出现银行“滥贷”的局面呢?
王元龙认为“市场各方根本不必担心商业银行信贷没了"硬约束"就会有风险。”在他看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上市银行还是普通商业银行,其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实际上是非常规范的,有考核,也有监管。
“尽管央行表示不再对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硬约束,但银行自身在年初时都已制定了综合经营的计划,这个计划不可能随意调整,信贷投放的增幅不会很大。”何德旭也认为,不必担心商业银行就此将会盲目放贷。他说,一方面,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都是有自身考虑的;另一方面,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下,商业银行的放贷肯定更为谨慎。
信贷效应难立竿见影 与一些市场人士认为银行可能盲目放贷所不同的是,受访的诸位专业人士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观点:鉴于眼下国内外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市场不景气———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贷款的投放会更为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引发新的“惜贷”。
上述专业人士进而认为,央行此时放松信贷调控,从逻辑上看有望刺激和振兴国内经济,但“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还有专家指出,实际上,在贷款投放方面,小银行是要受资本充足率和资金状况双重约束的。也就是说,在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的情况下,资金状况将成为决定其贷款投放力度的主要因素。“目前如果吸纳的存款足以支撑其发展,且手头有好的项目,中小银行可能会乘势出击,但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预计大家都会谨慎观望。”
“从长期来讲,还不能排除通货膨胀压力抬头。但从短期来看,通货膨胀压力不太大,防止经济下滑,促进经济增长才是金融着力点。”郭田勇的展望是乐观的,他认为,尽管央行政策在短时间内恐难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由于政策面的宽松、向好,则将产生刺激经济发展的“宣示性”作用———进一步引导银行、企业,甚至居民这些微观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培育市场信心。(记者郑春峰)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