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从龙羊峡到公伯峡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水平30年间发生巨变
新华网西宁11月4日电(记者赵伟滨 周立民)从上世纪70年代末建设龙羊峡水电站,到21世纪初建设公伯峡水电站,无论是建设时间、伤亡人数,还是施工条件、技术设计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重大建设工程建设水平的全面进步。
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龙头”电站,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电站1976年开始进行建设准备,1978年动工建设,1987年10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1989年6月发电机组全部投产,2001年7月电站竣工。
龙羊峡谷入口处,平均海拔2700多米,高山缺氧,全年六级以上大风天气超过80天,自然环境恶劣。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完全依靠自主设计、制造、施工建成这么一座大型水电站是一个奇迹。为了创造这个奇迹,5万多名建设者用了20多年的时间,献出了青春、汗水、热血甚至生命,才筑成了这座惠泽八方和后代的伟大工程。
在离龙羊峡电站不远的一个山沟里,散布着200多个并不起眼的墓碑,中间一座高耸的纪念碑上写着“水电英雄 永垂不朽”。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主任王杰民说,凡是来龙羊峡参观的人,第一站都会来到这里,看一下那些为电站建设而牺牲的人们,他们都是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的英雄。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民工们,同样将生命献给了龙羊峡,遗体被送回了家乡安葬。
进入新世纪,黄河上游另一座装机容量更大的水电站动工建设,这就是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公伯峡水电站。电站从2001年8月到2004年9月首台机组投产,仅用了3年时间,到2006年7月五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用了不到5年,而建设者最多时也不过万余名。进步的不仅仅是工期,在公伯峡水电站建设中,人身伤亡事故降到了个位数,仅有4人,接近零死亡的目标,同时实现了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质量事故“双零”的目标。
黄河上游水电公司副总经理谢小平说,从龙羊峡到公伯峡,电站建设已从以往的交钥匙工程发展到现在的业主负责制,改变了以往一个大工程局承包一个大工程的局面,改由业主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通过招投标,选择最合适的专业化施工队伍。
以前的水电站建设者们都住在一种叫干打垒的土房子里,风一大就会被吹倒,如今,在电站建设前,业主就会为施工单位建好生活区,有漂亮的住宅楼,大片的绿草地,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广场等活动场所,还有专门的物业管理。
水电站建设由以往的“三控”变成了“四控”,除了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外,还增加了安全文明生产控制。以前的建设工地,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而在公伯峡水电站施工期间,现场干净整洁、工完料清,水电建设者不穿长统靴,穿皮鞋也可以下现场。谢小平表示,安全文明施工提高了一次验收的合格率,返工减少,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也促进了进度。
谢小平说,公伯峡水电站工程概算62亿元,决算55亿元,节约投资7亿元,加上因此节省的财务成本,以及提前一年并网发电,增加的价值达20亿元左右。
改革开放30年,从龙羊峡到公伯峡,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有了巨大的进步,而这一进步仍在延续。2006年4月开工的黄河流域最大的水电站——拉西瓦水电站,正在全面超越公伯峡电站,有望树立水电站建设新的标杆。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