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追星、政府买单,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家明令禁止。然而山西省定襄县为了凝聚人气、招商引资,近三年来先后四次邀请明星前来助阵,结果项目没引来几个,钱却花去1000多万。与此同时,该县大量迫在眉睫的民生问题因为财政困难而搁浅。
(11月3日《经济参考报》)
虽然被明令禁止,公共舆论也恨之入骨,但总有一些地方、一些官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依然“公款追星”。财政并不富裕的定襄竟然频频搞出大“动作”,三年“四把火”,屡刮“追星风”,让人不得不佩服其领导的魄力。
按照一般逻辑思维,如此打着“政府搭台,明星唱戏,特色冠名,拉动发展”招牌的“公款追星”,一定是在招商引资中取得了丰厚成果,否则,怎么可能再三再四地去“顶风作案”呢?但从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却是,砸进千万元,“没冒几个泡”。既然效果并不理想,缘何还会动作频频呢?这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笔者看来,错位的政绩观,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是当地政府领导频频追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从当地媒体的评价中看到端倪:“第一把火”被当地官方媒体盛赞为“省城刮起定襄风”;“第二把火”,“令21万定襄老百姓足不出户,就饕餮了一出高水准的文艺大餐”;“第三把火”,“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又一重大举措和对外展示定襄形象的又一次大检阅”;“第四把火”,“进一步树立了定襄扩大开放的新形象,增强了定襄在外的影响力、亲和力、吸引力,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气、财气向定襄集聚,推动定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显然,追星行为已被定格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是被当作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来大肆渲染的。这样一来,既能夺人眼球,又能引起上级的重视,何乐而不为呢?
而这恰恰暴露出一些政府领导错位的政绩观:为了追求轰动效应,置民生于不顾,去追星造势;不踏实干事,却为了数字政绩,去弄虚作假,瞒天过海,甚至将已建成的项目拿到招商会上签约来展示成就。面对这样的政府,老百姓也只能发出“领导追星,百姓揪心”的慨叹了。
虽然国家明文禁止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所属事业单位利用公款邀请演艺明星举办活动,但由于监管不力、处罚不严,仍然有一些地方或部门对此置若罔闻。近年来一些地方“公款追星”常有发生,公众口诛笔伐,但真正因此受到严惩的领导干部却并不多见。实践证明,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措施,没有严厉的惩罚手段,缺乏有效的监管,再好的规定最终也会成为“一纸空文”。山西定襄追星现象的出现,又一次为我们提供了例证。
“公款追星”可以说是政绩观的一种严重异化,面对这种异化,需要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权力更多地转向关注民生的同时,加大惩罚力度,使违反者付出更大的成本。如此,才有望从根本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顾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