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目标,必须在扶贫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前提。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始终坚持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从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从促进发展入手,将过去单纯给钱给物救济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给智慧、出思路、教方法、送科技,增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功能的开发式扶贫。
一方面,要形成“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实践表明,推动多部门参与的行业扶贫、“县为单位、资源整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区域扶贫以及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为基础的社会扶贫“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形成,可以动员、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和各种资源参与扶贫工作,使扶贫工作的渠道更广泛、帮扶更到位、措施更丰富,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工作重点,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大力促进产业扶贫,通过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科技培训,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其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有条件的地方,注意选择资金回报率更高的产业,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通过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贫困地区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使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全文
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课题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制定和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实践中,着力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其实质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上。离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失去了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关键在于它极大地改善了民生,使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得到满足。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提出的新要求。全文
坚持科学发展创建一流大学
薛进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努力突出个性、形成特色,是所有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强调大学走个性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并不是否定大学的共性,而是要在保持共性的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处理好高校发展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对政府而言,既要坚持分类指导,为不同类型高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又要加强综合协调,促进高水平大学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全面进步;对高校而言,既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准主攻方向,集中有限资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又要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基础环节和运行机制方面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共有的先进经验。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是大学的立校之基,是保证大学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一所不重视自己优良传统的大学,必然缺乏内涵和底蕴。创新是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注重培育创新型人才,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的活力,保持大学蓬勃发展的势头。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发展应善于把握继承和创新的着力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继承。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和“爱国、敬业、创新、乐群”传统,是南开人一贯珍视的宝贵财富。新时期以来,南开在继承这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传统赓续如新。
适应社会需求与引领社会发展的关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高水平大学所拥有的人才优势、技术资源和创新能力,是适应社会需要、服务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加强学科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但是,一所优秀的大学决不应仅仅满足于适应社会需求,还要主动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大学应发挥道德、知识、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入社会,在理论创新、文化繁荣、科学发现等各个领域积极思考、大胆突破,从更高的层次上引导社会向前发展。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国际化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战略。只有加强同世界优秀大学的交流合作,才能拓宽师生视野、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学校影响。本土化是指把先进的理念与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汲取民族文化精华,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本土化以国际化为参照,以对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的学习、借鉴为前提;另一方面,本土化又是对国际化的检验。学习和借鉴决不是简单复制或照搬,而是立足现实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的消化、吸收与再创造。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如何处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要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基础学科。没有基础学科的支撑,应用学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且,基础学科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总体发展。因此,高校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二者关系,努力形成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相辅相成的学科体系。全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赵世洪 创建文明城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河北省廊坊市在创建文明城市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百姓意愿、突出百姓主体、创建成果百姓共享的工作理念,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文化建设,还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是四位一体的。从廊坊市发展的实践看,文明城市创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廊坊市围绕抓创建促发展的主旨,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建活动:创办“和谐廊坊”市民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演讲,免费为市民提供入场券,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道德新风进万家”和“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活动,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组织开展创建文明行业“三杯”竞赛,开辟“城市服务一线通”、“城市服务直通车”,推出一批文明诚信、优质服务品牌;连续10年开展创建“平安廊坊”活动。通过这些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列河北省前列,为创建文明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载体。创建文明城市,不是城市建设的单方面推进,而是城乡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廊坊市按照“以市带镇、城乡联动、集群发展”的思路,把各级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文明小城镇为依托带动文明生态村建设,共建城乡一体文明的良好局面。一是启动实施创建环京津文明城镇群活动。按照“用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县城,用县城的标准规划建设小城镇”的要求,对全市建制镇全部进行了规划修编。全文
树立“三个理念”推动科学发展 宋远方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适应形势新变化、满足人民新期待的必然选择。为了推动科学发展,山东省聊城市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加快建设强市名城,我们怎么办”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引导广大干部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思想的解放、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创新实践,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树立“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的理念,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只有在经济活动中讲求效益和质量,将资源环境等代价降到最低,发展才是可持续的,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聊城市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的理念,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农业现代化五大领域作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以信息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围绕把聊城建设成为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城区北部物流中心、城区东部物流带;加强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同时,围绕旅游业发展,充分发挥聊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的魅力聊城。全文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求发展 郝会龙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边远落后地区来说,如何通过开展这一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黑龙江省黑河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开发建设较晚,经济实力较弱。但黑河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在资源方面,人均耕地17.8亩,木材蓄积量1.5亿立方米,铜、银、钨等矿藏储量大、品位高,水电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在生态方面,森林覆盖率为47.3%,森林、草原、湿地大多保持原生态;在区位方面,地处中俄东部边境线中段,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把黑河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优势,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把握发展第一要义,夯实一个基础、做好两篇文章、培育支柱产业。夯实一个基础,就是坚持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建设北安—五大连池—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做好两篇文章,就是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建设国际性商品集散地、中转站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做好扩大开放和产业开发的文章。培育支柱产业,就是立足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优越的资源、地缘条件,以园区开发为载体,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促进能源、矿产、原材料、化工、农林产品、对外经贸以及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支撑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全文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