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研发人员在检查机器人“手臂”
(记者吴婧连惠燕 高思敏)“叫机器人给病人动手术”,明年春节前,这一想法可能在河南省变成现实。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手术机器人”,目前已成功进行了动物试验。
打开身子就是手术台 这台脊柱手术机器人分头、臂、身三部分,可以折叠,打开身子就是一个手术台。由电脑控制的器械臂可以上下左右灵活移动,通过导航系统按照编程可准确找到手术部位。
“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占脊柱手术的90%左右,而80%的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可采用微创治疗。
”承担这项研究的该院骨科博士张春霖教授说,他正是根据这一特点,从2003年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项目,经过5年多研究、试验、改进,终于制作成功。
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脊柱骨折、脊柱肿瘤、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手术,其导航穿刺、磨削减压等功能极其精准。“今后,80%的脊柱手术都可以由机器人完成。”张春霖教授说。
手术时机器人医生自己会根据病人的胖瘦调整距离。它还有个优点是“不怕吃射线”。现在做手术,医生虽穿着防辐射铅衣,但双手仍暴露在X射线下,为了尽量少“吃”射线,医生要不停地跑开。将来,医生只需坐在手术室隔壁遥控就行了。
几百公里外能操控 对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机器人的手术失误率远低于医生,“比如往前走0.1毫米,对于人来说很难,对机器人却是小菜一碟。”张春霖介绍说。
最厉害的是,医生将来坐到电脑前,能在几百公里外操控它。到时候,基层医院只要有一台手术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由省会大医院专家远程手术。想象一下那个场景:专家在控制中心专做手术,基层医护人员只负责手术前的切口、备皮以及手术后的缝合、护理……而这将不再只是电影中的场景。
明年有望为人做手术 据张春霖介绍,10月中旬,他已经在猪的脊椎骨上模拟了人的脊柱骨折、椎间盘突出切除等手术,机器手臂能准确切除压迫神经的病变部位。实践证明,由机器人完成的手术不仅创伤小,且定位精确,不会出现医生因疲惫造成的手微颤、多余动作等对手术的影响,还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
明年年初,“脊柱手术机器人”就有望进入临床。“这项技术的成功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不是机器人代替人工本身,而是可为今后远程治疗创造条件。”张春霖说,现在,远程会诊和图像传输都已没有问题。如果把手术机器人与目前的远程网络连接起来,今后,在一个控制中心可遥控为不同地域患者开展手术。
(《东方今报》、《河南商报》报道)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