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应该如何发展?怎样才能抓住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近年来,福建省永定县委、县政府乘党的“十七大”东风,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统领县域经济建设工作,成效比较显著。
据统计,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3亿元,比增13.8%;农林牧渔总产值27.24亿元,比增6.0%;工业总产值68.60亿元,比增28.4%;财政总收入8.56亿元,比増4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4元,比增17.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549元,比增13.9%。今年1—9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05亿元,比增15.3%;工业总产值63.13亿元,比增26.2%;财政收入9.40亿元,比增3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942元,比增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423元,比增15.9%。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去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指导县域经济发展,我们就会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方向目的就会很明确。
一、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结合县情,统筹兼顾,在宏观上理清发展思路,使发展目标、目的更加明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毫无疑问,在当代中国,坚持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永定县委、县政府在研究处理永定县县域经济发展时,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总揽全局,并结合永定县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
永定县历史悠久,地理区位优越,地处闽粤两省边界线,是闽南金三角地区和广东梅汕开放地区的腹地,是福建西部进入广东省的重要门户,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心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永定县矿产资源丰富,有“南方矿区”之美称,是福建省重点矿区。多年来,永定依托当地的煤炭、石灰石等资源优势,曾风光一时。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的思想,缺乏统筹兼顾的措施,致使本来有利于民生的矿业经济,成了一把无情的“双刃剑”。这把“双刃剑”在给民众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环保、污染等诸多问题,带来了企业转型、结构调整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永定县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矿区”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矿业综合治理,先后依法关闭了1400多个无证小煤矿井和废弃矿井。同时,把全县经济发展的思路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按照“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的工作要求,对全县的经济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位: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提出要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狠抓工业平台建设和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二是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把永定县“建设成为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经济强县、教育强县和旅游强县,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闽西南一翼的重要支撑点”的目标任务。三是在发展重点上,围绕“三个强县”的目标任务,提出了“334”产业的发展规划,即:到“十一五”末,力争煤炭、建材和机械制造3个产业年产值分别实现30亿元,旅游、电子和物流3个产业年产值分别实现20亿元,电力、生物医药、农林产品加工和服装鞋帽4个产业年产值分别实现10亿元。同时,大力实施“产业富县、品牌扬县、城镇靓县、开放活县、文化兴县、和谐稳县”六大战略,全县的县域经济呈现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地把握县域经济的特色,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势,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发展的目标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一种则是以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显而易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此,我们在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正确地把特色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我县结合县情,立足3个方面的优势,着力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足矿产资源优势,提升传统资源型产业。永定县矿产资源丰富,据勘探,全县煤炭储量约5.2亿吨,石灰石含量约7.3亿吨,石板材储量约5亿立方米。近年来,我们立足于延伸产业链和增加附加值,在资源深加工上做文章,坚持“先规划、重保护、深开发、精加工”的原则,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高效益、规模化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建材产业,坚持“上大压小”,引进了年产300万吨规模的闽福建材、国产实业两家实力强大的旋窑水泥企业,并着力把其培育成海西标杆性水泥企业;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3年内关闭境内所有立窑水泥厂,实现水泥产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打造海西旋窑水泥生产基地。煤炭产业,完成了《永定县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永定县劣质煤炭资源普查报告》编制,以县国投公司为业主,先期做好立项报批等各项前期工作,并在“9.8”投洽会、“11.18”投洽会等招商会进行推介,力促煤化工项目早日签约、开工建设,力争在全省乃至华南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打造“中国东南煤化工重要生产基地”。
二是立足区位人文优势,培育新兴非资源型产业。永定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注重把资源开发的收益投入到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上。根据永定毗邻珠三角、闽南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众多永定乡贤创办车桥、电子企业的人文优势,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培育发展机械制造、光电(电子)、生物医药等非资源型产业。机械制造产业,主要以车桥生产为主,目前全县有相关企业15家,产品主要包括装载机车桥、各类载重车桥等。2007年,全县生产各类车桥30万支,重型卡汽车前桥销售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0%左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机械制造特别是车桥制造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扶持盛丰机械做强、做大,并积极协助其做好上市筹备工作。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使各类车桥产量达100万支以上,把永定打造成“中国车桥之乡”。光电(电子)产业,在金丰工业集中区、城郊工业集中区和永定工业园分别规划建设了东山电子科技园、世纪华泰电子园和德泓光电科技园3个专业园。东山电子科技园已引进DVD、多媒体音箱、液晶电视机等8家数码影音生产企业,并与10多个项目达成了入园意向,集成配套发展,打造“海西数码影音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在扶持“百年老店”采善堂制药厂做强、做大的基础上,引进了投资10亿元的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并与“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先生的女儿胡仙女士达成了在永定投资办厂生产万金油的意向。近年来,全县非资源型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机械制造和光电(电子)产业,今年1至9月产值分别比增265.6%和349.3%。
三是立足文化旅游优势,做强特色旅游产业。永定县有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定是福建土楼的发源地和核心分布区,有23000多座千姿百态的土楼,最久远的有1200多年历史。申报“世遗”的六群四楼和46座单体土楼中,在永定县境内的就有三群二楼和23座单体土楼,占了福建土楼的半壁江山,因此,永定县有“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永定县是客家人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是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爱国侨领胡文虎的祖籍地。客家文化资源是世界级品牌的文化资源。永定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具备两个世界级品牌——即福建土楼和客家故里,潜力巨大。为此,永定县提出着力打造“福建土楼之都、客家故里永定”世界品牌,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县”和“福建旅游强县”的目标,聘请专家编制了《永定县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打造“参观客家土楼、沐浴客家文化、休闲度假龙湖”的旅游格局。在加大对外宣传的同时,不断完善旅游“六要素”。出台了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快旅游酒店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加快65公里高等级旅游公路规划建设,按市场化运作组建旅游车队;加快旅游商品生产、营销体系建设,打造国内旅游商品重要集散地;规划建设包括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研究院、客家名人纪念馆、客家建筑微缩景观区、客家人五次大迁徙雕塑群、客家民俗风情演艺中心等为主体的“客家圣殿”,打造全球亿万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同时,加快客家文化产品开发,聘请国内顶级艺术家筹划反映客家人五次迁徙的大型经典歌舞剧,定期开展客家美食节、客家文化节、客家文化论坛等活动。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十七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序幕,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工作方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高起点谋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无法适应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拉大之势。公共产品投入反差明显,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活、医疗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对此,我们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着力于民生民心,促进农村和谐。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近年来,永定县始终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首先,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牧、渔业、蔬菜、水果、林竹、烟草六大主导产业和永定红柿、六月红芋、美蕉、瘦肉型猪、林竹、棉花滩渔业六大特色产品。2007年,全县六大主导产业产值和六大特色产品产值分别达17.9亿元和7.65亿元,分别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65.9%和28.1%,特色优势逐渐形成。其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了宏洋竹木、好日子食品、永侨藤器等一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并在县城拓展区域的西溪礼田规划了占地近2000亩的农副产品加工区。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问题是要解决土地流转问题。今年开始,我县健全了土地流转机制,制定了《永定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暂行规定》、《永定县建立县乡土地流转机制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出台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激励政策。今年上半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4.1万亩,流转出土地农户数1.86万户,分别占全县耕地和农户总数的14.5%和18.5%。县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20多家,成为带动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的火车头。同时,成立了全省首家“新农村人才超市”,为农民发展农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服务。
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试点引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的工作原则,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建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示范)村工作实施办法》,对新农村建设涉及的村居建设规划、主导产业发展、人居环境优化等八个方面进行细化,落实牵头负责单位,对扶持办法也进行具体规定。如在新村规划方面,每个试点村安排启动经费2万元;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建设村内排水沟、排污沟,每米补助10元;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户补助400元;在生产发展方面,通过培育“一村一品”,发展主导产业,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现“以企带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今年,在继续实施50个示范村建设的同时,以“突出重点、提升特色、打造亮点”为目标,选择基础较好的6个行政村和1个片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六点一片”典型带动,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
三是努力提高农民就业技能。成立了全省第一个劳务协会——裕农协会。协会除具有农村劳务开发综合协调职能外,还兼有就业、培训、保障、维权等服务职能。协会成立以来,成功推介劳动力7000多个,培训农民工6万多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人。同时,大力推广免费职业教育,凡就读永定职校的学生,除享受国家助学补助外,全部免交学费,既让未能进入高中和大学就读的新增劳动力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也为全县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保证。
四是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矿区人饮工程,从2007年起,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3年时间,全部解决矿区6个乡镇62个村13.6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在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县政财统一出资为农民免费办理“大病保险”、房屋保险和自然灾害公众责任险,有效避免了“因病、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在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完善敬老院基础设施的同时,创新了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模式,实行集中供养与亲戚领养、邻居代养和社会帮养相结合,彰显人性化供养。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竭力为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创新是活力,创新是希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近年来,永定县把创新精神与科学求实态度较好地结合起来,勇立潮头,敢于做一些“惯例没有、别人没有”的创造和突破,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增强了发展活力和发展保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机制。扶持,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导向,它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在矿产资源开发上,为确保矿产资源的集约、节约开发,我县出台了《矿产资源勘查收储暂行规定》,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基础地质调查或预查,并成立了全省首家矿产资源收储中心,负责对依法收储的矿产资源实施管理。在工业园区开发上,创新了“政府引导、业主规划、投资并负责招商”的园区发展模式,以投资者为业主作为独立法人负责园区的开发与招商引资。如东山电子工业园开发至今,已投入1.3亿元,政府仅投入150万元补助园区搞基础设施建设。在非资源型产业发展上,对机械、光电(电子)产业实行用电补助、物流补助、高层厂房电梯补助、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基础设施和税收奖励政策;对旅游酒店建设实行投资奖励和用电补贴政策;对创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品牌的企业给予特别扶持、奖励;对投资额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商定扶持政策。
二是创新政府服务机制。所谓“服务”,就是具有无形特征却可给人带来某种利益或满足感的可供有偿转让的一种或一系列活动。服务也具有巨大的导向力量,对此,我县紧抓不放,建立了“三个一”服务机制。在聚全县之力加快19个品牌项目创建的基础上,采取了一个责任领导、一个经办人员、一套创建方法的“三个一”服务机制,制定每个企业品牌成长计划,对企业产品与体系认证、名牌产品培育、申请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等方面进行全过程跟踪,创造有利于品牌企业成长的环境。完善了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在扩充中小企业担保中心、机关事业单位个人信用担保中心担保基金的同时,成立商会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动型担保等多层次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建立了困难乡镇补助机制。针对乡镇财政收入差距大的现状,建立了乡镇补助机制,县政财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困难乡镇工作经费补助,以确保了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三是创新干部管理体制。管理,是组织通过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管理具有提高工作效率、产生激励作用、加强纪律约束等作用。近年来,永定县注重并加强了干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创新,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永定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强干部宏观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科级干部选任工作的若干规定(暂行)》和《关于干部交流工作的暂行规定》等10个文件,既有效地减少了选人用人失误行为,防止和克服了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又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用制度选人、用人、管人、管权,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营造了“谋发展、思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氛围。创新了干部巡视制度。定期对全县科级干部和县管后备干部进行巡视考核,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对乡镇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科级干部的评价、反映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做出综合评价。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要求县直部门每周一召开一次例会,乡镇每周一和周五各召开一次例会,既加强乡镇和部门、单位内部的管理,也解决部分单位政令不畅的问题。同时,出台了《关于建立考学、述学、评学机制的决定》等理论学习制度,创造性地采取“流动党校”、“四学五课”等行之有效的培训形式,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构建学习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有效提高干部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思想理论保障。
总之,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使永定县的县域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实践证明,无论何时,只要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能使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永不停滞,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