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协通信服务专业委员会日前表示,电信重组不能损害消费者权益,服务标准不容降低,并建议运营商之间允许用户携号转网。而据知情专家透露,目前“携号转网”的政策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中,不过何时推出、如何推出还没有明确时间表。
专家认为携号转网不能一刀切 据悉,北京市消费者协会针对携号转网的问题,专门组织了国家级的电信专家开研讨会讨论方案。有关专家提出,“携号转网”是方便消费者、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做法。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秘书长张明则表示,电信行业重组以后一定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选择权。在对消费者的服务方面,原来企业对消费者的合同约定关系,随着合同主体方的变更改变了,但是服务标准不容降低。
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向记者透露,目前非对称管制政策正在讨论和研究,其中就有对号码可携带的非对称选择。他认为,在号码选择上,应由用户根据选择,但政策设计又要考虑竞争局面,改变一家独大的目标。如联通和移动相差10%的价格,甚至还可以放宽,政府不能为了省事就一刀切。
杨培芳推荐欧洲模式,“在欧洲,不同运营商的网络资源是共享的,用户只需要一个号码,就可以随意选择运营商,在不同的网络间切换,但是费用却是一致的。”
而与会的中国移动公司北京分公司客户服务部副总经理陈德永表示,“应该是网络共享,客户拿什么号都一样,觉得联通的好就入联通的网,觉得电信的好就上电信的网……剩下的就是运营商分利润的问题。”
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中国联合网络通讯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客服主管孙炎等都赞同“携号转网”。他们认为,国外很多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全部实现号码可携。而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消费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
香港携号转网或成内地参考标本 就在内地研讨携号转网的同时,香港主管电信监管业务的香港电讯管理局也发出一份咨询文件,就实施固定、移动电话号码的携号转网的各项事宜征询公众意见。不过,该次政策咨询是针对用户是否接受运营商自愿实施携号转网,而不是强制性实施。记者了解到,业界普遍认为香港的携号转网政策的最终确定将给内地监管带来影响与参考的范例。目前,香港的固话用户可以把号码转携至另一家固网运营商,移动通信用户亦可以把号码转携至另一家移动通信运营商。不过,香港尚未推行固话与移动电话之间的跨平台电话携号转网服务。
香港电讯局发言人表示,固话与手机号码间可携号转网能让用户携其目前的号码转至心目中的任何一个固话或移动网络。香港电讯局委托进行的消费者调查显示,若免费提供有关服务,约四分之一的受访固话用户会把号码转携至移动通信服务,而受访的流动通信用户会把电话号码转携至固网的数字和比例则相对低。
因此,香港电信局认为,没有足够理由支持强制性实施固话与移动电话之间的可携号转网,但容许个别运营商基于商业决定,自愿性地实施固话与移动电话之间的可携号转网,是合乎公众利益的。
携号转网需要解决许多新老问题 对于内地来说,实施携号转网目前还只是一个期望。电信行业分析师杨群认为,有几大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携号转网后,如何建立起良性的竞争机制,而不会使得弱势运营商因为携号转网流失用户数,或者要牺牲利润空间;其次,携号转网带给用户的混乱如何解决?他说:“举个例子,今天我被某个电话号码骚扰,我可以很快去向相应的运营商投诉;但若携号转网后,接到骚扰电话或者短信后,还要先查清楚是哪个运营商的,这本身就是个大麻烦。”
在携号转网后,目前的归宿地查询等服务,也可能随之失效。而现在,相当数量的用户,经常使用运营商的归宿地查询服务,以确定是否要接听或者回复电话及短信给陌生来电。杨群认为,此前,“一号通”业务被叫停也是基于类似的原因——骚扰电话太泛滥太难监管。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向天津、深圳两地的通信管理局下达了关于“携号转网”的相关文件,要求于今年底在两地开展试点工作。如果试点成功,或将明年在全国推行。不过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陶青透露,目前携号转网属于模拟仿真试验,还没有现网试点,此项政策最快将于一年后出台。所谓的现网试点是指运营商对于BOSS系统和智能网的改造已经完成,普通用户可以去营业厅随时办理转网业务,而目前的模拟试验仅是运营商内部测试号码;而真正大规模试行要等到明年。
业内人士指出,携号转网已经不存在技术难题;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号码携带将牵扯多个电信运营商,转网引发的商业利益纠纷,显然不易解决;此外,用户对于携号转网的需求是否足够强烈,以及使用习惯改变都是推进携号转网的考虑因素。(董毅) (来源:新快报)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