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11月7日电(记者董学清、郭倩)当京剧在一些地方变得“门前冷落”的时候,在山东一些中小学校园,京剧教育却在悄然升温。
正在山东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文化部向山东省实验中学、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授予了“京剧传承基地”称号,这是文化部首次在全国授牌。
年初,教育部在十省市试点推广“京剧进课堂”之前,这两所学校就已经将京剧引入课堂,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京剧普及教育模式。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参加授牌仪式后说:“这些学生中或许会产生京剧艺术家甚至是艺术大师,但大多数会成为未来忠实的京剧观众,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确保京剧艺术得以传承下去的关键。”
京剧成为吸引生源的独特优势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校长董庆峰回忆说,2005年,学校来了一名插班生。这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表演了包公的一段京剧唱腔。同学们被“小包公”的舞台魅力深深折服,一时间,校园里掀起一股“京剧热”。
这名学生是济南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裘派花脸陈长庆的儿子。看到广大师生对京剧艺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校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组织小剧社,成立起“小小京剧表演队”,聘请陈长庆作为京剧指导。随后,学校与倾力传播京剧艺术的济南市京剧院结成共建对子,成立了山东省首家少儿京剧团。
2005年9月,京剧艺术被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济南市纬十路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均开设京剧艺术课。如今,京剧教育已融入学校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众多课程,并成为吸引附近生源的一项独特优势。
校长董庆峰说:“我们希望学生在文化、艺术、思想各方面都能吸收国学精髓,成为拥有丰厚文化底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
另一个“京剧传承基地”——山东省实验中学与京剧的缘分,则从支持学生戏迷创立“京昆社”开始。
自1999年起,这所学校已举办四届京剧联欢会。在山东省京剧院的帮助下,“京昆社”的学生社员成功排演了《贵妃醉酒》等一批京剧名段,录制了京剧折子戏《姚期》。以学校学生创办“京昆社”为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一朝清曲伴初蝉》,还荣获了全国首届优秀校园电视节目金奖。
目前,京剧艺术已成为该校的校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
除了唱段还有德育和美育价值 今年年初,京剧进入全国200所试点中小学的音乐课堂。尽管对于试点地区和15段教学曲目的选择等问题存在质疑,但大部分人都对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表示支持。
大连京剧院院长、裘派花脸演员杨赤说,教育在于引导,我们的教育机构应该给孩子提供接触优秀的、正面的传统文化的机会。他认为,仅仅学几段唱词、唱腔还不够,传统京剧中所反映的忠、孝、礼、智、信等伦理观念,以及唱、念、做、打中透露的审美趣味,具有很高的德育和美育价值。
每年都组织剧团进校园演出的内蒙古自治区京剧团团长李小林表示,京剧是门综合艺术,只要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人人都能体味到京剧的美。
他说:“到中小学可从场面火爆的《孙悟空》《三岔口》演起,到高校可演经典折子戏,但要提前将戏里的历史故事告诉学生。”看完戏后孩子们写在脸上的深深满足感,常常令他感动和回味。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指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对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提高整个民族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将国学教育融入素质教育 在我国,素质教育被强调了多年,但很多学校还是只盯着高考“指挥棒”,围绕升学开设课程。相比之下,单纯从孩子兴趣出发为其提供受教育机会的学校则属于“少数派”。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正是这样的“少数派”。走进位于济南市老城区的这座校园,京剧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在教学楼的一侧墙面上,一个个特点鲜明的京剧脸谱威武醒目,这是学生们在美术老师指导下亲手绘制的。靠近围墙的6个宣传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李少春、李万春、裘盛戎、叶盛章、杨宝森、周信芳、程长庚、谭鑫培等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的“名角”。
时值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这所学校每间教室外的墙上都有一块方便学生阅读的彩色展板“招贴画”。《成败萧何》《下鲁城》《辛弃疾》《护国将军》《铁道游击队》等“招贴画”上华美的剧照加上精彩的剧目简介,让学生在了解艺术节剧目的同时,也增长了不少历史知识。
济南市纬十路小学副校长王藜告诉记者,学校围绕京剧这个主题,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摸索出引导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将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国学教育”结合到一起。
“比如小课题活动,就开发了孩子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王藜介绍说,“每个学生自由选择与京剧有关的课题,可以是一个脸谱、一位演员、某个行当、某出折子戏等等,学生需要独立思考课题的价值,利用手头资源对题目进行研究,将成果写成报告。”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山东省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张华指出,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中小学往往把知识训练放在首位,忽视学生的学生兴趣。长期被动地学习,会使学生思维单一、视角狭窄。学校应提倡包括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等在内的全面的个性化教育。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认为,与全国京剧院团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的道理一样,各地的中小学校也完全可以植根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摸索出符合素质教育规律,并与当地文化特点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