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8日电(陆汉魁)中国南方峰丛地貌与天坑喀斯特国际考察活动,日前在重庆市武隆县开始。在考察重庆市武隆县峡谷喀斯特系统时,相关专家向记者介绍,中国华南、西南大面积喀斯特裸露地区,有不少喀斯特天生桥,让游人叹为观止。
在重庆市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羊水河中段1.5公里的峡谷段内,有3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喀斯特天生桥,被当地人命名为“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据专家初步测定,3座喀斯特天生桥的桥高223米-281米,桥厚107米-168米,桥宽124米-193米,桥拱高96米-116米,相当城市里近40层楼的高度,桥跨度28米-34米,具有雄、奇、险、秀、幽特色。
现场所见,“天龙桥”就像高大耸立的城门,有两个穿洞;“青龙桥”是垂直高差最大的一座天生桥,山体呈现三面对峙的雄伟和苍劲;“黑龙桥”不太像桥,就像一座大石山遇到强震后裂开的一道深沟,桥下幽深昏暗,顶部岩石如黑龙蜿蜒。
地质学家认为,武隆县3座喀斯特天生桥规模宏大,在约1.5公里之峡谷内有如此高大的3座天生石桥实属国内罕见;在其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宽度等指标上,均超过世界上其他天生桥,可称为目前世界最大串珠式的天生桥群。
据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学家介绍,天生桥并不是仙人建造,而是喀斯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在岩溶学词典里,天生桥解释为“地下河与溶洞的顶板崩塌后,横跨沟谷的残留顶板,其两端与地面连接,中间悬空呈桥状”。从广义说,一切横跨沟谷的岩体都可称天生桥。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对喀斯特天生桥研究见长的陈伟海说,天生桥的形成过程其实很简单,首先是地下河、伏流的形成与发育;然后是地壳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河、伏流洞穴的深度加深、宽度扩大;最后洞穴顶部发生垮塌。残留的地下河道洞穴顶板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天生桥。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岩溶天坑的主要科学发现和研究者朱学稳教授主持的中国南方峰丛地貌与天坑喀斯特国际考察活动,包括考察重庆市武隆县峡谷喀斯特系统、重庆市奉节县小寨天坑峡谷喀斯特系统、广西乐业县峰丛喀斯特系统和广西凤山的洞穴地下河系统,并在桂林进行峰林与峰丛地貌考察及学术交流等。整个考察活动将于11月19目结束。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