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驻村民警周俊军在大山深处的“一亩三分地”上大胆革新,用一年多的时间,成功开创了农村警务信息平台,这一新模式真正解决了民警沉下去和沉在基层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解决了基础工作如何信息化、信息工作如何基础化的问题。
尽管信息平台建设时间不长,但它已经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预防打击犯罪和服务群众等方面显现出良好的效果。事实证明,周俊军的成功做法,正是农村警务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耕牛走失,他敲动键盘,一分钟搞定……耕牛失而复得;
群众受伤求助,他敲动键盘,一分钟搞定……山沟里也有“120”;
外省逃犯隐匿村中,他敲动键盘,一分钟搞定……协捕一举成功;
千里之外的兄弟单位查询人口信息,他敲动键盘,一分钟搞定……同行赞不绝口;
……
这不是神话,也没有夸张,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江西省瑞昌市公安局肇陈派出所洪一警务室的故事。
11月2日,记者乘车从瑞昌城区出发,向西,再向西,汽车在赣鄂边境的幕阜山脉间穿行数十公里,然后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爬行十几个大弯,最后小心驶过一段狭窄修长的乡间小路……一个多小时后,记者来到了这个被当地百姓称为“瑞昌的西藏”的地方———洪一乡。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洪一警务室驻村民警———周俊军。
两件尴尬事引发的启示 洪一地处大山深处,全乡近两万人,4586户居民,与湖北省阳新县的边界线长175华里,治安情况复杂。
2006年,辞去乡镇中学副校长职务、通过公务员考试当上一名人民警察的周俊军主动请缨,来到条件最差、离市区最远的洪一乡当驻村民警。
然而,刚来警务室遇到的两件尴尬事,给踌躇满志的周俊军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一件是北港村两户人家因土地纠纷吵架,最后发展到要动手打架,治保主任制止不住,请求他去处理,可是由于路不熟,等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赶到时,架已打完了,人也打伤了。
一件是征兵政审时,派出所里要他为一名应征青年出具一份证明材料,他隐约记得这个人曾有过小偷小摸行为,但记得不很确切,等他一本一本翻记录本找到相关材料时,已耽搁了大半天的时间。
“这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虽然所领导没有批评我,但我感到身上直冒汗。”周俊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阵子,他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因为没有及时赶到现场制止而发生的打架场面,还有所长和治保主任那略带失望的眼神……
一个大胆的设想开始在周俊军脑海里酝酿:为什么不能对老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呢?公安部在“三基”工程建设中不是已经提出了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吗?为什么不使用电脑来处理这些信息呢?那不是既快又准吗?
400多个艰辛的日日夜夜 周俊军要建警务信息平台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所里、局里和洪一乡政府的肯定。
然而,作为非电脑专业人员,要把电脑技术自如地运用到驻村警务工作中去,创建一个警务信息平台,却是很多人不敢想或想了不敢做的事。
不肯服输、不甘平庸的周俊军就想吃这第一只螃蟹。白天,他背着一个警务包,挂着一个数码相机,骑着一辆摩托车,奔走在洪一乡的村村组组、家家户户,拍照片、采信息;晚上,他就住在警务室,打开电脑,把采来的信息录入电脑。
“自己累一些,亏欠家人一点,还不算什么。”周俊军告诉记者,“最难的是一开始群众不理解。”
“比如为耕牛拍照时,群众并不配合,以为拍照要收钱。”
“还有给房屋拍照,也不理解,我只有耐心解释说,这是为了在群众报警或求助时,能快速准确地找到他们所在的位置,以便及时提供服务……”
“群众听明白了,也愿意主动为我带路拍照。”
就这样,从2006年10月开始创建信息平台,到2007年12月信息平台初步完成试用,400多个艰辛的日日夜夜,周俊军走访了洪一乡的每一个村、组、农户,踏遍了乡里的每一条村间小道,他免费为4586个农户绘制了精确的住户方位图,拍摄了2800多张照片,收集了5000多条信息,制作各类表格400多张,标出了乡里每一条大大小小的乡村道路,为每一头耕牛建立了档案,同时建立起了乡镇医务人员、机动车辆和商铺信息档案……
“我以前很少走出山区,但那一年多时间,我主动要求回县城休了40多天假。”面对记者的周俊军,一如山里人的朴实,“我就想在县城的电脑公司多学点信息平台的制作技术。”
“查什么都能一分钟搞定”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周俊军的信息平台储存内容越来越丰富,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效果也越来越好。用同事们的话来说,就是“查什么都能一分钟搞定”。
2007年10月,湖北省阳新县警方要求协捕一名在逃的嫌犯陈某。据可靠信息,陈某躲藏在洪一乡北港村何某家中,但要实施抓捕有两个困难,第一,不清楚何某住所的准确位置和周围环境;第二,陈某有个亲戚是村里的干部,如果请村干部带路,万一泄露消息就会前功尽弃。接到协捕指令的周俊军立即打开电脑,不到一分钟,何某住所的准确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照片清楚地展现在抓捕人员面前。
“当晚的行动顺利抓获了陈某,连何某的邻居都没听到什么动静。”说起这些,周俊军颇感自豪。
他还给记者讲了一个耕牛的故事。那是今年1月的一天,洪一乡王司畈村村民王义元家的牛走丢了,后来发现那头牛出现在邻近的阳新县洋港镇小港村,王义元想领回耕牛,却因拿不出证据被对方拒绝。
“耕牛一不会说话,二没有刻名字,怎么证明这头牛是自己的呢?”正当王义元犯愁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周俊军。周俊军马上带着笔记本电脑来到了小港村,打开信息平台,王义元家的耕牛信息及各项特征与小港村捡到的牛完全吻合,对方不得不心服口服归还耕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