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迎来了首批体制改革试点班的491名学员。他们都是通过了今年8月底举行的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面向社会招录基层政法干警考试,从而有幸进入公安大学这所中国公安系统最高学府进行深造的。
这是中西部地区政法机关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录基层政法干警,同时也是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的一次重要变革,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491名“准公安民警”将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怎样的专业培养?记者今天采访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相关负责人。
针对两类不同人员因材施教 据介绍,这次公安院校体制改革试点班包括两个办学层次,即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其中,专科层次为高中起点学历教育,学制两年;本科层次为专科起点专升本和本科起点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学制同样为两年。公安院校不参加研究生层次的改革试点工作。
“我们承担了520人的培养任务,实际招收491人,占此次招录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国公安系统招录计划的八分之一。包括退役士兵和拟退役士兵280人,他们将接受专科层次的培养。还有211人主要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应届毕业生,他们将接受第二学士学位的教育培养。”公安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王汉卿介绍说。
“已退役士兵和拟退役士兵由于在部队中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良好的纪律性,这些都是作为一名基层公安民警必备的素质。”王汉卿坦言,“但是,文化知识的相对缺乏是他们的不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将侧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并注意培养他们的警察意识,注重贴近公安工作实战,对其进行公安技能的培训。”
而对于应届毕业生,王汉卿则认为,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思想较为活跃,在进行公安意识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这部分人群的教育重点就在于要重塑他们的思想意识,增加他们的纪律养成。
“人民警察是人民的卫士,因此对应届毕业生忠诚意识的培养是思想意识重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王汉卿说。
记者注意到,公安大学在试点班的课程设置上,将侧重于结合实战需要,对学员进行缉捕、应对突发事件、射击、自身防卫、擒拿格斗等公安技能培训,并对试点班的学员从严管理,为此学校专门出台了警务化管理规定、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五大转变输送高素质人才 “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班将重点解决西部基层政法人才断档、警力不足和素质不高的问题。”王汉卿表示。
据介绍,此次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试点改革有五大转变值得关注。
招生对象的转变。在保持学校性质和地位不变、学历教育不变的前提下,招录对象由参加普通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调整为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军队(拟)退役士兵。
考试方式的转变。将入学教育考试和公务员招录考试的形式,由原来的分别进行,调整为单独组织、一并进行。同时,简化了考试内容,退役士兵只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报考本科层次的二学位和专升本的考生,参加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同时加考民法学。
培养方式由原来的非定向招生、培养转变为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这使考生在报考学校时,就明确了工作去向,入学时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书,取得公务员录用资格,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的学历或学位后,到定向单位报到并办理入警录用手续。
通过试点招录进入公安院校的学员,培养费用由国家全额负担,在校期间无需缴纳学费,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这与目前的在校生自行承担学费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培养侧重点方面,公安院校将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突出公安实务方面的教学、训练内容;在培养模式上,以公安业务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职业精神、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教育培养为核心,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此次试点改革涉及公安高等教育的走向问题。公安大学作为公安系统的最高学府,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为全国公安院校树立一个榜样。”王汉卿说。
本报北京11月9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