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霍红)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沈阳市新闻出版业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繁荣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目前,全市拥有三家市属出版社,公开发行的报纸21种、期刊42种,内部资料66种;印刷企业159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339家,图书、报刊批发单位126家;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236家。
中国沈阳书刊批发市场规模位居全国第十位。新华大厦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成为全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全市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约有8万人。
图书精品不断涌现30年来,市属三家出版社共出版图书15000余种,再版平均率在45%以上,获得国家、省、市各奖项1390种,其中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47种。《黄河咆哮》、《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发展图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荣获中国图书奖。沈阳出版社图书发行码洋跻身城市出版社前五名。辽宁大学出版社荣获“全国良好出版社”称号。
报刊质量提高2007年,报纸总发行量1.8亿份。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不断扩版,出版质量、发行量、广告经营额等逐年上升,已成为东北地区发行量最大的党报和晚报。《青年科学》《金属学报》等10种期刊荣获第二届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和提名奖。《铸造》等十余种刊物成为国内本专业的权威性刊物,《卫生与生活》获得全国百家优秀报纸称号,《诗潮》、《招生考试通讯》连年获得省一级期刊奖。(下转4版)
(上接1版,)
印刷实力增强2007年,全市印刷业实现总产值50多亿元,同比增长13.33%。今年,印刷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全市引进了300多台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印刷包装设备,四色印刷机拥有量在东北名列第一。沈阳还在国内印刷业中率先开展了ISO系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全市48家企业通过了认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了全面提升。
出版市场繁荣全市各种所有制发行企业竞相发展,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广泛引入,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东北地区出版物生产和物流中心。目前,全市出版物市场常年保持在8万种以上,2007年销售出版物8000余万册(套),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
产业蓬勃兴起全市新闻出版产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结构优化,产业优势日益突出。2007年,全市新闻出版产业产值达80多亿元,占文化产业产值近一半,形成了以出版业、印刷包装业、出版物发行业为骨干,国有、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沈阳书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成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的两大龙头企业。建设中的胡台印刷包装产业园已有38家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达50亿元以上。
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沈阳市成功搭建了国家级“东北文博会”和全国性的“沈阳国际印展会”两大产业发展平台。2007年举办的第二届文博会,签约额达198亿元,2008年举办的第七届印展会,签约额达15.4亿元,东北文博会已成为国家重点打造的四个文化展会之一。
书屋惠及农民农家书屋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五大工程”之一,是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惠民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沈阳市将完成300个农家书屋建设,2010年前,在全市534个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