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文不值”到“金山银山”
--广西干部群众数十年治理石漠化赢得“绿水青山”
新华网南宁11月12日电(记者张周来、王军伟)缺水、缺土、缺粮、缺柴,“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在广西西部和西北部广大的石漠化山区,1000多万群众曾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艰难生存。
近些年来依靠政府积极治理工程,大石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面貌迅速发生改变,曾经被视为“一文不值”的石头山,如今成了涵养水源、种植林果、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生态绝境”倒逼石漠化治理 石头,还是石头。一丛丛、一簇簇地突出地面,嶙峋而狰狞;面积一亩的农田里,石头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在石头缝里长出的玉米结的苞穗通常只有小孩拳头那么大。这就是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岩溶地区特有的石漠化现象,在严重的地方只见一片白花花的石头,甚至是寸草不生,在广西很多大石山区曾经或仍在面临这样的“生态绝境”。
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就处于大石山的包围之中,上个世纪大炼钢铁时期,附近25座山头被砍得精光,草木砍光,山石裸露,水荒粮缺,怎么活下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们开始琢磨种植果树,几乎把所有砍光的山上都种上了枇杷,柑橘,柿子,后来改种竹子、药材,制定村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65岁的老村干部覃元良回忆说,在那个年代弄拉屯就像世外桃源,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每年仅枇杷外销就超过5万公斤。
穷则思变,绝境谋生。马山县加方乡新联村内谷屯也曾经历砍光烧光、水土不保、石头遍地的岁月,天旱时节村民每年有三四个月要到村外挑水吃。1980年,村民开始上山种竹子、种果树。如今竹笋和竹制品收入已占到了村民收入的六成以上,沼气入户率达100%,常年不用砍柴。
大片的任豆、香椿和一丛丛的吊丝竹,成就了广西大石山区的全新面貌。多年试点下来,广西筛选出吊丝竹、任豆、山葡萄、木豆、金银花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树种,总结出“竹子+任豆”“任豆+木豆”等10多种石山造林模式。依托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等国家级生态工程,广西农民累计石山造林250多万亩,其中仅任豆一个树种就超过100万亩。
啃下石漠化治理的“硬骨头” 石漠化一直困扰着广西,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并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自治区林业局营林处副处长黄永介绍,2005年开展的广西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岩溶地区土地总面积12495万亩,占全自治区面积的35.3%,其中石漠化土地3500多万亩、潜在石漠化土地2700多万亩,这是广西生态建设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2001年,自治区石漠化试点工程、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中澳合作喀斯特环境恢复项目都选定忻城县思练镇厂上村作为示范点。村党支部书记蓝瑞平介绍,厂上村7年间种下9700多亩任豆树,建成了万亩绿色长廊。
7年里,厂上村获得退耕还林钱粮补助1600万元,加上80万元国外援助,再加上沼气池建设、地头水柜建设补助,厂上村2.38万亩石山85%得到治理,沼气入户率85%。曾经毁林种粮、上山放羊、砍柴做饭的农民,如今纷纷种桑养蚕、种植果树、圈养山羊,以前白花花的石头山现在四季葱绿。
少数人的自我救赎已演变为政府积极的治理行动,并迅速改变着大石山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面貌。同时,大规模的异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在石山区实现了双向松绑、多方共赢。
从2001年开始,石山特殊灌木林纳入了国家公益林范围,广西累计获得的3.4亿元生态补偿费1/3用到了石山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统计显示,迄今广西已投入石漠化治理资金超过5亿元,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加强管护、建沼气池、砌墙保土、生态扶贫、易地搬迁、加工增收被作为综合治理的8条基本经验全面推广。
誓把石山变“金山” 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塘仑村韦成谋在家里这样接待客人:先是倒上山葡萄汁、山葡萄酒,然后抱出袋装的苦丁茶、山楂茶、甜橘茶、扶芳藤茶,让客人自选冲泡。“全部是山上产的,自产自销。”他说。
韦成谋18年成功治理石山160多亩,栽下的10万株苗木保存率超过85%,他现在找到了增收的门道:今年仅山葡萄苗就卖了4000元。
任豆是广西典型的石山树种,胸径14厘米的任豆树,每立方米木材可以卖到800元;胸径超过40厘米,每立方米可以卖到1600元。广西任豆树多,目前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
通过封山育林,都安县石漠化面积7年净减少40万亩,山上日益丰富的编织材料,托起了竹藤草芒编织产业。这个县地苏乡就有17家规模以上编织公司,出口产值1.2亿元。两三层的小楼随处可见,在当地被称为“编织楼”。以地苏乡为中心,全县19个乡镇都在搞编织,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
“以前天天看着这石头山,觉得一无是处,满山的石头变不了钱。”厂上村党支部书记蓝瑞平说,“封山育林后就成了"宝山",再有三五年村里人全部能住上新房、收入翻番,生活好多喽。”
今年,国家将在南方8个省份选择100个县,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广西有12个县被列入,饱受石漠化之害、初尝治理甜头的石山地区群众,正摩拳擦掌誓把石山变“金山”。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