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省大豆高产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较非示范区增产两成以上,增收效果明显——
本报记者 文铭权
核心示范区的高产秘诀
11月10日,记者来到仁寿县珠嘉乡国和村1100亩高产核心示范区采访,但见往日遍地金黄的大豆已收割一空。
“今年我家的玉米和大豆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丰收!”在村民高国帆家偌大的院落里,到处都晾晒着饱满的豆荚。据介绍,今年夏季,他家8亩玉米亩产都达到了600公斤。
丰收已成定局,村民尝到了高产甜头。据初步估计,不说小麦,示范区内单是每亩增产的200公斤玉米和40公斤大豆,扣除高产示范推广投入的成本,每亩全年增收近400元。
经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地区间套作大豆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课题组测产,本季全省以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的套作大豆平均亩产118.3公斤,其中高产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142.6公斤,较非示范区增产20.5%。但据了解,全省仅在仁寿、大英、阆中、沿滩4县(市、区)建立了4个高产核心示范区,面积不足5000亩,面积明显偏小。高产核心示范区和非示范区比较,为何收成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
据悉,在高产核心示范区,农户普遍购买覆盖玉米地膜、化肥等,并实施玉米移栽等新技术,比非示范区传统种植每亩要多开支150元。“因为这150元的投入,许多农户不愿意干。”不少村干部如是说。
“核心示范区的高产秘诀就是:加大投入,精心组织,精细管理,确保技术到位。”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杨文钰教授说,只要做到这几点,无论示范区或非示范区,都能同步实现增产增收。
高产关键在基层农技水平
今年,国和村李淑云老人一块仅0.7亩的旱地经县农业局实测,竟收打了610公斤玉米和140公斤大豆。“专家叫统一打药我就打药,一切都听专家的。”李淑云说。
不少基层干部和群众认为,粮食能否高产,关键在于种植农户的积极性和管理水平。而这点又取决于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组织指导能力。
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各地基层农业科技专业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一是本身农技人才较少且专业化程度不高,乡镇一级的农技人员虽在农业服务中心,但往往安排落实其他一些行政工作,学非所用,农忙时才去抓相关农业,平时无暇对农户进行系统指导。二是只有核心示范区才有不多的专项推广经费,农技人员若对非示范区进行指导,结果是“无事找事,事情多了自贴的开支反而更大,农户高产后对农技人员也没有奖励等。”
为确保大面积大幅度高产增收,仁寿加大了高产示范区就地增大增多的步伐,向非示范区推广“五个统一”,即采取统一供种、供农资、供技术,力求实现播期统一、管理进度统一。并且兑现优质良种补贴,给予一定材料投入补贴等,农技人员入户帮助其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已取得明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