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出租车业,国内各行各业都需要疏导压力的适当渠道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以市委书记薄熙来的直接介入,和市内36家出租车经营企业承诺按市府有关规定下浮“板板钱”(份子钱),算是有了个不错的结局。
事件虽结束,事件所引发的思考和忧虑却远未结束。
“我们一喊,市长就管”不值得提倡 此次重庆出租车罢运,是因为“板板钱”等负担过重,司机感觉收入和付出不成比例,且长期找不到正当申诉渠道,寻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酿成矛盾激化,造成了谁都不愿看到的罢运事件。固然,这一事件最终因市委书记的直接介入,而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未引发进一步的事态,但如果类似的情况全依靠“领导路线”,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文明社会、法治社会的基本规律。
近日来,海南三亚、甘肃永登等地,接二连三爆发了类似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参加者的动机、要求和重庆“的哥”类似,所不同的是诉求更直接——要求市长出面解决。
显然,重庆“罢运”事件的迅速解决,一方面体现了重庆市政府对群众疾苦的重视,体现了有关方面的行政效率和办事态度,另一方面却又不可避免地在全国范围形成示范效应,令更多存在同样疾苦的“的哥”抱着“我们一喊,市长就管”的心态起而效尤,造成更多的社会群体性事件。这自然有违有关方面的初衷。
这种“罢运”跟风现象的普遍出现,从某种方面彰显了一个事实,即类似重庆“的哥”所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忧虑,在其它地方、其它行业也普遍存在,他们的情绪和压力需要疏导,他们的问题需要有人倾听和解决。
加拿大“的哥”申诉道道多 在加拿大,所有“的哥”都隶属于加拿大出租车协会(CanadianTaxicabAssociation),这个协会并非单纯“的哥”或出租车老板的组织,而是既有“的哥”、又有老板的混合组织。按照规定,一个司机想成为“的哥”,必须成为该协会会员,挂靠某个出租车公司,缴纳管理费,这和国内的“板板钱”制度是相似的。为了让“的哥”和他们的老板能在同一个协会里平起平坐,平等地讨论各种问题,加拿大不少城市都鼓励出租车公司将股份出售给“入伙”的“的哥”,这样一来,“的哥”对公司有归属感和主人翁感,而公司也因此减轻了负担。
由于“的哥”和老板共处同一个协会,彼此间因股权关系,利益有更多的交集,因此协会就可以比较成功地扮演压力缓解阀、矛盾调解中心的角色,成为劳资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交换意见、求同存异的良好渠道,许多本来可能郁积的矛盾和不满,因为有这样一个渠道的宣泄、沟通,而最终得到缓解,避免了更多的群体事件和社会问题。
不仅如此,在各城市里,都有直属市政府的出租车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调全市各出租车公司,并与出租车协会的相关分会保持经常性、制度性的例会和其它沟通管道。如此一来,发生在出租车公司和“的哥”间的许多矛盾,以及劳资双方的种种不满、抱怨,都可以较快、较及时地反馈到政府层面,并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令很多隐患在发作之前、之始便得以化解,避免了更多的矛盾计划和社会问题。
此外,工会组织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加拿大出租车行业存在全国性的工会组织,是全加工会的下属分会。有趣的是,当劳资矛盾到了前述渠道都无法达成一致的程度,工会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可能会发出罢工指令,但这些罢工都是依法申请获批、事先通知、有序进行的,一旦事先约定的罢工期满,不论目标达到与否都会恢复运营,这就使得罢工对社会秩序所造成的冲击,被约束在最低的程度上。
畅通的渠道不仅仅“的哥”需要 不仅出租行业,各行各业都需要适当的渠道,以沟通劳、资、管理和消费者各方各面的意见,排解矛盾,沟通分歧,缓解压力;需要适当的渠道,以建立平时的、制度化规范化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渠道,惟如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有矛盾便激化,一激化就上街,不上街难解决”的怪圈,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社会的安定,确保各方面的正当、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值得欣慰的是,有关方面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重庆“罢运”事件发生后,许多市民纷纷提议,建立专门的“的哥”组织,作为必要的诉求通达渠道,薄熙来书记也对此明确表态,应“打通这个渠道”,希望这一从教训中得来的认识,能够成为各行业、各地方的共识;更希望这一共识能迅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制度和规范,并成为社会安定、和谐的有力保障。
据悉,原重庆出租车行业中只有以公司为主的协会,却没有驾驶员协会,罢运事件后,建立出租汽车驾驶员分会已经纳入日程,或许,比起“我们一喊,市长就管”,这个经验更值得各地引以为鉴。(陶短房旅加媒体人)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