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 题: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国际竞争力提高
记者刘铮、周英峰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掌握先进科技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强大支撑。
国家统计局13日发布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以翔实的数据,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基础研究得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研发投入占GDP1.49%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经费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为科技活动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亿元,是199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2.6%;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资源配置对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六研发投入大国。
财政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倍。科技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在2007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RD支出的72.3%。
高技术产品出口3478亿美元 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生物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为高技术研发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高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3478亿美元,是1986年的484倍;高技术产品占商品出口28.6%,比1986年增加2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园区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2007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产值4.4万亿元,是1990年的769倍。
与此同时,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等。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应看到,我国很多领域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这对我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