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是一个成熟的记者,可她自己却不这样认为,理由是在今年5月19日国家哀悼日时,为了让现场显得更加肃穆,她和同事们决定把直播现场放在演播室。在哀悼仪式结束时,他们看到在天安门广场直播现场民众自觉地发出了“汶川挺住,四川崛起”的呐喊,此时敬一丹没有在电视机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她产生了深深的懊悔和自责:“我太缺少预见了。如果能判断出来的话,我应该在他们中间,如果能预见的话,这个访谈应该在他们中间开始。可是我失去了一个机会。在那一刻我想,其实我没有准备好。”
11月8日记者节这一天,敬一丹在北京大学电视中心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第四届未名大讲堂——2008中国媒体的新起点”上,与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白岩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吉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俞虹教授等同行、专家和学者,以及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学子分享了自己的心得。
记者节是干什么的?敬一丹这样总结:我们拥有这样的节日,不是让我们用来放假的,也不是让我们用来自豪的,是用来做提醒的。原来我们很多记者都会觉得,我从事了这一行是做好了准备的。但是在2008年频频发生的大事面前,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我们没有做好准备。
对很多媒体同行来说,本来以为2008年奥运会之后可能就没有什么大事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却突如其来。“我们身在其中,也许还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感受到那么大的压力。但是作为记者不能不想,广东玩具厂生产线上一个打工妹失业了,和华尔街有什么联系。蝴蝶翅膀的振动真的会在遥远的地方带来飓风吗?需要我们准备的课题太多太多。”敬一丹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与敬一丹有同样的感受。“在汶川大地震、奥运会上,可以说中国的媒体人经受住了这些考验。但是面对金融风暴,中国面对的问题比那时更复杂、更微妙、更具挑战性,媒体人面对的将是马拉松式的考验,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他把今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的一句话送给了记者们:温暖的心,冷静的脑。
来自新媒体的冲击同样需要记者们做好准备。白岩松发出这样的提醒:当手机短信和网络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皆记者的时代。
每年记者节,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俞虹教授都要张罗请来各路媒体人一起交流。在一次次的交流与沟通当中,她希望“每一个已经或未来的媒介人,能够放大"自觉"这两个字,因为自觉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力量,自觉是凝聚在内心的释放,自觉是文化积累的外放,自觉是大写的媒体的担当”。
(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