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感受改革开放30周年 >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最新消息

改革开放30年:世界屋脊告别吃菜难的历史

  新华网拉萨11月14日电(记者贾立君孙闻)“没想到这里要啥有啥,世界屋脊的蔬菜品种竟然与内地差不多。”因为担心西藏吃菜困难,行前包里装了12斤黄瓜的海南游客裴先生面对一大桌丰盛的菜肴不由感叹。

  不过,老裴的担心事出有因,西藏曾经确实“菜比肉贵”,尤其冬季饭桌上很难见到“绿意”。
而如今,吃菜难的现象已淡出西藏的历史舞台,并且自产蔬菜除了能自给外,还有不少销往内地,甚至出口国外。

  夏天乘机穿棉袄 只为多带几根细豆角

  “真是不堪回首。”已在西藏工作了37年的老干部陈新强说,“直到1985年,整个拉萨市只有三个购物场所、一家餐馆。”这位54岁的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对于20多年前物资匮乏的情形记忆犹新。

  “当时拉萨每个单位、每家每户都有菜窖,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会在院里种一小片儿细菜。可是一到冬天,家家户户每天都是土豆熬白菜、白菜炖土豆。”老陈说,“那时候我们去成都出差,坐飞机回来托运的行李里全是蔬菜。机场的工作人员都会用一种怜悯的眼神看着我们这些乘客超重。”他说,“带回来的蔬菜绝对是不能独吞的,要分送给单位同事和亲戚朋友,两三根豆角、蒜薹,一两棵油菜就是一份厚礼。”

  西藏吃菜难的历史,给许多人留下难以泯灭的记忆,也留下不少故事。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中年军官告诉记者,1986年7月他携妻子次仁卓嘎回四川老家举行婚礼后,准备再回拉萨宴请女方亲友。为了在成都多带些蔬菜,他们把一件旧军袄的棉花掏出,沿着一条条的网格夹层,塞入一小捆一小捆的细豆角。炎炎夏日,他穿上这件“豆角袄”上了飞机。“足有20斤,差点儿热坏。”军官说,不过,他们在拉萨的婚宴,由于有不少蔬菜,亲友们纷纷称赞那是一场很上档次的宴席。

  “在飞机上为了能多带蔬菜进藏,人们把所有衣服全部穿在身上,口袋里装满了西藏买不到的细菜,有的人还要把蒜薹、莴笋绑在身上,裹在衣服里抱着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陈新强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萨市场很少能见到蔬菜。“在那个年代,有机会跑内地的汽车司机很吃香,是姑娘们找对象的首选。谁家有个长途司机亲戚都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儿。”

  万千菜窖大“退役” “老三样”成为“小配角”

  清炒荷兰豆、炝炒莴笋尖、肉片炒木耳、西芹炒百合、干煸豆角、虎皮豆腐、土鸡炖蘑菇、清蒸鳜鱼、干炸羊排、油焖大闸蟹,还有凉拌西红柿、蒜茸拍黄瓜、卤猪手、酱凤爪等,满满一桌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是拉巴周末招待同事的家宴。

  “也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做几个菜,大家聚聚。”同事们正在红火热闹,趁机到厨房帮妻子捏饺子的拉巴谦虚地对记者说,现在主要是没时间,不然想吃什么都很方便。今年33岁的拉巴是土生土长拉萨人。他说,如今不像小时候,每天都是“老三样”――土豆、萝卜、大白菜,现在“老三样”早已成为餐桌中的“小配角”。

  “你看,东墙角拴狗的地方原来是我家的菜窖,前几年买了冰箱以后就给填埋了,再说现在市场上什么新鲜蔬菜都有,根本用不着菜窖了。”拉巴说。

  记者了解到,由于近些年西藏市场上蔬菜供应充足,不光拉萨市原来成千上万的家庭菜窖像拉巴家的一样被填埋了,就连广大农牧区城镇里的许多菜窖也“赋闲”或已废弃。而大量蔬菜登上餐桌,逐渐改变着高原人的饮食结构,提高了西藏人的生活质量。

  记者在拉萨市最大的菜市场药王山农贸市场看到,这里的蔬菜品种多达70余种,其中八成以上为本地生产的菜种。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家在西藏各地市开起了粤菜、川菜、湘菜馆,北京涮羊肉、重庆火锅、东北水饺、兰州拉面、新疆手抓饭、云南米线等各地风味美食在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街头随处可见。统计表明,目前西藏餐饮业经营店达5800多家。其中,拉萨市七一农场内这两年还开设几家蔬菜大棚“农家乐”,人们可直接在瓜棚豆架下点取最新鲜的“手指菜”。

  西藏自治区烹饪餐饮饭店业协会会长褚立群介绍,有丰富的原料做支撑,西藏的饮食结构正在走向多元化,现代藏餐也打破了“酥油+糌粑+牛羊肉”式的传统材料构成,成为讲究营养、口味、色泽和品味的绿色餐饮文化。为此,今年国庆节期间,协会还专门举办了“西藏首届旅游美食文化节”。

  “傻瓜技术”大流行 农民抢念“大棚经”

  “蔬菜的收益是青稞的好多倍。”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岗德林村农民拉姆乐呵呵地说,以前种青稞1亩地一年下来也就收入千元左右,现在一个7分地的大棚每年可种两茬蔬菜,收入将近2万元。拉姆说,“在管理上我们有"傻瓜技术"帮忙。”她拿出一个藏文印制的《蔬菜种植适用技术》小册子:“照着它操作就行”。

  拉姆所说的“傻瓜技术”如今在西藏各地甚为流行。针对占全区总人口80%的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自治区号召科技部门将各种农牧适用技术“打包”成册发到群众手中,将复杂的技术简单化。同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随时跟进指导,并大力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得蔬菜大棚在全区迅速推广。

  在自治区科技厅、农牧厅、农科院,以及各省区援藏项目带动下,西藏的许多农民纷纷变为菜农,靠品种繁多的蔬菜念起了“大棚经”,就连被誉为“生命禁区”的阿里都生产出西瓜、草莓。如今,拉萨市堆龙德庆县高原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草莓、大白菜、豌豆尖等远销北京、广州,日喀则地区的江孜大蒜、艾玛岗土豆出口尼泊尔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吃菜在西藏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胜杰介绍,过去有句俗话说,西藏三种菜――萝卜、洋芋、小白菜。西藏和平解放前,蔬菜不仅品种奇少,而且栽培面积非常有限,仅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附近有零星的栽培,也仅供上层豪门少数人所享用。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西藏种植业的发展。1952年,蔬菜科技工作者在这里试种了45个种类的国内外蔬菜优良品种159个,从而拉开了西藏蔬菜业大发展的序幕。

  进入上世纪80年代,科技工作者又对西藏蔬菜主要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次考察和搜集,现已收集到地方珍贵品种20多个。近年来,又先后引入适于保护地栽培的辣椒、茄子、番茄、黄瓜等10余个种类200多个品种。近几年,高效日光温室工程技术、设施多层薄膜覆盖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电热温床、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等新技术,先后在西藏各地推广应用,对当地蔬菜生产和保证产品“无公害”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藏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0万亩,几乎占到全区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统计显示,西藏蔬菜人均占有量由1985年的30.2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176公斤,增长了近5倍;全区去年蔬菜产量达50万吨,实现了基本自给。

  马胜杰说,西藏蔬菜生产正处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化的过渡时期,各级政府培训了大批基层蔬菜生产人员,使各项栽培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眼下,西藏市场上85%左右的蔬菜为本地产品。
(责任编辑:黄芳)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新强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