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保护区,考察队员使用GPS定位 |
在龙溪虹口保护区海拔2000多米的丛林里,考察队员发现了新鲜的熊猫粪便 |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长路漫漫
——四川野生大熊猫保护区震后调查
编者按: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半年了,顽强的灾区人民已经从废墟上站起来,重建家园。但是,由于频繁的余震和泥石流的威胁,人们始终不敢贸然进入深山,灾区的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情况一直不得而知。
大地震破坏最大的四川岷山、邛崃地区,甘肃南部以及陕西秦岭地区正好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地区之一。
为了了解大地震对岷山地区的大熊猫栖息地造成的影响,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四川林业部门在10月中旬深入保护区展开了一次野外调查。
震后首次调查发现野生大熊猫痕迹
多年的野外生存考验把36岁的护林员蒋忠军塑造成一个非常沉稳的人,但是,他每当想起汶川大地震的余震来,还是不由地心惊肉跳。
他经历最近的一次余震发生在10月16日的上午10点, 在都江堰,一块下落的山石差点要了他的命。那次他正参加10月份由WWF和四川林业部门组织的为期两周的野外调查。
“当时我觉得大地在剧烈地起伏,使我站立都困难.我当时正在山脚下测量一处滑坡的宽度,一块脸盆的大的山石从头顶朝我呼啸而来,” 蒋忠军回忆道。
而就在同一天的傍晚和午夜,又有两次余震来袭,迫使蒋忠军和他的队友们撤离他们在山上的临时落脚点—一处地震中已经开裂而被废弃的民房。
蒋忠军这次野外调查的任务是收集地震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动物栖息地遭受破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震后四川岷山地区的大熊猫栖息地的首次野外调查。
在过去的五个多月里,四川正值雨季,余震和降雨造成的泥石流把人们阻挡在大山之外。
对于蒋忠军来说, 此次野外调查最令他激动的时刻是发现大熊猫的生存痕迹。
那天他正在都江堰辖区内的龙溪-虹口保护区海拔2000多米的茂密丛林里考察.他在竹林里发现了新鲜的大熊猫粪便。对粪便进行拍照测量和定位后,他采集了一些粪便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
“即使没有地震,在野外发现大熊猫的生存痕迹的几率也很小,因为野生大熊猫总是尽可能远离人类的打扰。” 蒋忠军说。
一般来说,大熊猫的生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水源,竹子和坡度小于30-40度的平缓地带。不幸的是, 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地方已经很少了,特别是在地震过后,大片山体发生了滑坡,吞噬着大熊猫的栖息地。
文/王英 摄影/王英 蒋忠军 来源:WWF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