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民生工程被视为重中之重。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等具体措施,则将改善民生的重点引向了农村。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指向无疑为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带来了机遇。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核心是增收问题。我省农村人口比重大,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47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达593元。农民收入相对偏低,是导致农村地区消费不振的主要原因。做好助农增收这篇文章,既契合当前的宏观政策走向,又关系到占我省总人口2/3的巨大市场,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效应和长远意义。
扩大农村内需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潜在的需求才能变成现实的消费。所以,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就必须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将应对当前危机与助农增收结合,与民生工程结合,与灾后重建结合。
要拉动农村内需,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要求,坚持把农民增收摆在核心位置。要有新的思路,拓宽新的渠道,建立新的机制,形成多元增收、稳定增收、持续增收的发展格局。要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生产性收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后续性收入;加快发展劳务经济,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增加农民的效益性收入;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此外,还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搞好配套,切实为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和内需市场扩大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在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措施的行动中,我省将推进一大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既保经济增长、又直接帮助农民增收的民生项目,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做好这篇关系四川发展未来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