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奇迹:奥运期间,10多艘舰艇连续30多天游弋在祖国的海疆,不仅圆满完成反恐巡逻任务,而且没有上报一起装备修理工程。奇迹发生在东海舰队某猎护舰支队,创造奇迹的是支队装备部长崔国友和他的战友们。
担任支队装备部长以来,他带领官兵不断创新装备保障模式,攻克了一个个保障难题,以95%以上的装备完好率和舰艇在航率,确保了战备演习、海上巡逻等20多项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多次受到总部、海军和舰队的通令表彰。
创新保障模式 2004年初,东海某海面,一场带有实战背景的对抗演练正在紧张进行,就在某舰咬住目标,准备对“敌”发起致命一击的关键时刻,主机配气轴承突然出现故障,战舰失去动力。
“保驾人员呢?”舰指挥员急得提高了嗓门,可不巧的是,这次恰恰没安排技术人员伴随保障,虽然是常见故障,但官兵们却无从下手。演练只得中止。
“打仗难道还能停下来等保障吗?”刚刚担任支队装备部长的崔国友坐不住了,“现代战争对装备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支老装备部队,只有不断创新装备保障模式,才能有效履行担负的使命任务。”
为了实现由依托技术人员保驾向依靠舰员自己保障的转变,崔国友带领官兵们打响了一场向自修要保障力的攻坚战。
针对各舰艇技术骨干分布不均的现状,崔国友在全面调查了解的基础上,采取了“舰艇装备人才分流定位”措施,通过将各专业的技术骨干交叉分流、按需编配、科学定位,让他们位居其所、各尽其才,充分发挥“酵母”作用,带动所在舰艇、所属专业整体自修技术水平的提升。
采访中,支队领导自豪地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支队官兵自己修复、排除的装备故障达650余起,从未因装备问题影响首长决策和任务的完成。
“变被动保障为主动保障。与其出了故障才维修,不如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装备建设形势分析会上,崔国友的话掷地有声。
说干就干,崔国友带领官兵们又向装备维修保障领域发起了新的冲击。为了实现由被动维修向预防性维修的转变,他走厂家、访院所,取经于兄弟单位,先后购置了显微内窥镜、红外热成像智能测试仪、滑油快速检测仪、红外温度检测仪等高技术设备,并与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合作,研制开发出《舰艇全光纤振动监测系统》,使支队的监测能力覆盖主要舰艇装备。
现代海战,装备保障也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为了全方位提升装备保障能力,崔国友把目光从依托部队单一保障移向了依托军地一体化保障上。
新的装备保障模式,使这支老装备部队重又焕发了青春。如今,支队舰艇故障率比原来减少了40%以上,故障的及时修复率达到98%。
攻克保障难题 上任支队装备部长之时,面对16种型号,数十艘各式舰艇和46%的超到期服役率,崔国友提出了向管理要战斗力,向创新要战斗力,向保障指挥要战斗力的思路。
建章立制不难,但如何让这些法规制度深入人心,成为官兵管装爱装的行为规范并自觉遵守。为此,崔国友又组织开展了“红旗岗位”和“限期整改岗位”的评比活动。
评比活动每两个月进行一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各舰艇船按照《支队各类舰型装备检查标准及评分细则》,在自评的基础上,将结果上报大队,大队再组织各专业业务长进行现场考核验收,最后由支队装备部评比认定。
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支队的装备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实现了由抓一抓紧一阵向正规化、常态化的转变。2004年初,支队在舰队装备管理评比中还是最后一名,而到同年年底,崔国友和战友们就把舰队第一名的奖杯捧了回来。
某海区,风大浪高,一艘艘战舰劈波斩浪。突然,“嘭”的一声,主机房冒出一团浓烟,正在高速运转的机器顿时停了下来,某舰瞬间失去动力。
情急之中,只见崔国友不慌不忙地打开随艇笔记本电脑,随着几个关键词组的输入,与本故障现象有关的排除方法参考、所需配件等相关参数图片清晰地显示在了荧屏上。官兵们“对号入座”,很快将故障排除。
崔国友还根据多年的保障经验,首次提出在海上实行舰艇器材共享,建立海上编队器材网络,一旦某舰出现故障,有同类型器材的舰艇即可实施紧急援助。
而“船舶柴油机故障诊断”、“电子设备可靠性维修数据分析”、“各类装备故障现象及排除软件系统”等1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使用,更使一个个横亘在官兵们面前的装备保障难题迎刃而解。
装备保障指挥难题的解决促进了支队装备保障能力的整体跃升。前不久,支队数艘战舰在某海区对不明国籍的新型舰艇进行5天5夜的跟踪、监视,由于指挥正确,装备技术保障及时有力,确保了任务的圆满完成。
锻造保障精兵 “人才就是保障力,绝不能让人才问题制约支队履行使命。”2004年底,崔国友组织办起了装备维修技能培训班,请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海军指挥学院、海军工程大学、710研究所等军内外专家授课辅导,讲理论、传技能。
此后,崔国友一直把机关和部队技术骨干的学习培训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他按照“培训跟着装备走,能力随着实践长”的思路,制定了装备保障人员培训规划,突出更新知识结构,向技术攻关型、一专多能型发展。他针对支队人才层次多、保障范围广、任务重的特点,在保障骨干中实施人才接力工程,通过岗位练兵、交叉培训、以老带新等方法培育人才。他采取“全员培训、骨干轮训、尖子送学”的滚动式发展模式,建立了舰艇、院校、社会共育人才的培养体系,先后有60余批4000余人次参加各类新知识的学习培训。
学习培训很快在支队形成了“滚雪球”的人才接力效应。几年来,支队各类保障人员对口率和称职率达98%,有创新和革新项目的达65%以上,他本人也受聘担任海军装备技术保障专家组成员、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修船技术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在崔国友的提议下,支队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以科研能力论高低,以科研成果看实绩,对课题组长实行竞争上岗;对科研人员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奖优罚劣,不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放眼大洋探新路,保障伴着舰艇行。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保证了支队20多项重大任务的圆满完成。崔国友也先后被评为“十五”期间全军武器装备管理先进个人,荣获全军作战部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两次荣立三等功。
图为东海舰队某猎护舰支队装备部长崔国友正在监测舰艇仪器 吴寒月 毛昭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