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6日到11月6日,重庆市基层政法机关面向社会定向招录干部203名,招考的对象是已退役士兵和2008年驻渝部队拟退役士兵,以及大学毕业生,参加抗震救灾和在部队立功受奖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被录取人员将送有关政法院校进行专业训练,毕业后充实基层政法机关。
重庆驻军共有672名今冬拟退役士兵报考,最后录取了54人。这样大规模在拟退役士兵中招考政法干警,近20年来还是第一次。
一次令人期待的考试 7月16日,一则公告在驻渝部队引起反响。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重庆市人事局发布公告,2008年重庆市基层政法机关面向社会定向招录,其中招录的职位及指标同时面向已退役士兵和2008年拟退役士兵。随即,《2008年重庆市基层政法机关面向士兵定向招录公告》发布。
那几天,刊登公告的报刊一时“洛阳纸贵”。许多战士还打电话、上网查询相关情况。刚刚从汶川大地震救灾一线撤回的战士顾不上休整,连忙到连队图书室找复习资料,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驻渝部队拟退役士兵踊跃报考。
基层政法机关为何把拟退役士兵作为招考的重点对象?重庆市委组织部领导认为,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人民群众法治意识越来越强,权利诉求越来越高,这对政法队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退役士兵经过部队培养,军政素质、心理素质、身体条件、吃苦精神都比较过硬,所以把退役士兵作为重点招录对象。
重庆警备区党委“一班人”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司令员张烨、政委梁冬春要求,作为驻渝部队牵头单位,一定要与地方各部门密切配合,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确保让地方满意、让驻渝部队满意、让报考的拟退役士兵满意。
驻渝部队按照“三个满意”积极行动起来。在重庆警备区大力协调下,部队对672名报名参考的拟退役士兵进行严格政审、体检、考试,真正把条件合格、表现良好、文化素质高的士兵挑选出来。驻渝某装甲团战士叶先宫,在最后一关被淘汰出局,他对战友们说:“警官职业要求特殊,选人用人应该坚持高标准。”
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 随着11月6日最后一张录取通知书寄达军营,引人关注的驻渝部队拟退役士兵报考政法院校这一工作终于尘埃落定,划上圆满的句号。经过笔试、面试、体检、公示等严格程序后,推荐报考的672名拟退役士兵,先是166人取得面试资格,最终有54人被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等地的11所政法院校录取。
军地双方在事后总结时评价说,此举带来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喜忧参半,具体说来有两喜两忧。
一喜激励效应已经初显。部队推荐报考的672人90%以上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士兵,最终被录取的54人个个军政素质优良。这一结果不仅激励正在服役的战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也极大地推动了今冬征兵工作。重庆警备区军务处处长王永平说,一些今冬报名应征的大学生认为,入伍不仅可以选取士官、考军校,退役前还可报考政法院校,这等于又给就业上了一道“保险”。
二喜军地人才一盘棋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驻渝部队政治机关一些领导说,先上政法学院读两年书,再当政法干警,这一崭新模式对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是一个有益启示。
再看“二忧”:
一忧士兵整体素质与社会需求还有差距。空军某师参谋长吕磊说,我们部队在征兵时对文化程度要求比一般部队要高,可我们推荐报考的20人只有4人被录取,这说明了士兵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二忧部队培养人才的“路线图”有待完善。最终被录取的54人无疑是优秀的,他们在部队本职岗位上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经过两年政法学院系统培养后,肯定可以成为合格的基层政法机关干警。问题是,部队怎样为仍在服役的战士提供一个科学的成才坐标,提供一个理想的成才环境,从而既能确保他们在部队优秀,又能适应将来在地方工作?面对这个类似“跷跷板”的难题,驻渝部队领导都在深入思考,目前尽管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解决办法,但他们坚信一个原则:绝不能抓住一头而忽略了另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