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民工返乡找“落脚点”
来源:金阳时讯
核心提示
“提前回来的人不少,都在村子里。”在惠水县境内的一条国道上,一位村民指着远处的一片村寨告诉记者。
早在10月中下旬,村里的外出打工者已经陆续返乡,这比往年提早了两三个月。
共同的动机,已形成一股农民工返乡潮。一个个贵州籍农民工,在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曲线两端,寻找着自己的落脚点。
对未来,小潘有想法
记者乘坐的汽车行驶在国道上。田间,农民播种冬小麦的劳作场景,仍与往年相同——难觅青壮年男子的身影。
“提前回来的不少,都在村子里。”惠水县三都镇金田村一位村民说,“往年腊月间他们才回来过年,但今年赚不到钱,大部分都提前两三个月回来了。”他笑着告诉记者,地里的农活也是个“工作岗位”,虽然有的人回来得早,但还用不着他们帮忙呢,因此,这些提前回家的人,大部分在村里聊天。
走进金田村之后,记者发现,想要找个返乡者并不难——略显时尚的穿着,就是他们的标志。
25岁的潘朝平正在村里与一同从东莞返乡的几名同龄人闲谈。小潘说,在东莞时,他在一家全球排名前十位的造纸集团工作,月工资3000元左右。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他在离职前,工资已经降到了1100元,厂里的库房堆满了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小潘在10月份回到了家里。
回家后,小潘多次前往贵阳的人才市场转悠,但难以找到自己对口的专业,最终,他在某陵园找到一份工作,月收入1200元。对于这份工作,他感到满足,他说,因为他在村里已经没有土地,所以必须先有一份事做。
对于未来,小潘有想法,他告诉记者,外出打工已有7年,已不适应回家用锄头种田的生活方式,现在,他正在谋划办养殖厂的事,想和村长谈谈。
秦老汉,担忧并不多
沿着惠水通往罗甸的乡村公路,汽车驶进了大山腹地。山脚下的村落中,时隐时现着一栋栋3层高的白色小楼。已经在罗甸县边阳镇罗路村当了20余年的村支书黄士龙说,这些小楼,几乎都是外出打工的村民赚钱修起来的。
黄支书说,他所在的村共有村民3700多人,每年外出打工的,达1700多人,村里许多农户已经连续几年举家外出,田土则包给亲戚耕种。“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这么早就回家过年。”黄支书说:“回家的人,电话多得很,都在打听外面的情况。”
黄支书将记者带到路边一户人家中,57岁的秦应清老汉立即叫来他的小儿子秦泽勇。
秦泽勇,10月份从东莞一家陶瓷厂提前返乡。此时,他正用手机给在杭州打工的女友发彩信,内容是:菜园里的棒豆丰收了。
小秦谈起“金融危机”,嗓门就大了起来。“从今年5月间起,厂里的200多人就有一半在休息,那些‘拖儿带仔’的,就只能回家,再后来,月工资只有800多元,大多数工人只好另找工作,但结果都不怎么好,就只有提前回家了。”
对于今后的日子,小秦的父亲已经为儿子打算好了。秦老汉说,罗甸已经成为贵阳的“菜篮子”,村里种反季节蔬菜成了规模,他和老伴两个人,每年种棒豆和养猪的收入并不比孩子们在外打工赚得少。“现在房子已经靠打工赚的钱盖好了,家里就缺劳力种菜。”秦老汉对孩子们的归来没有担忧。
打沙厂,已经办起来
当夜幕笼罩了大山,山凹处,一部打沙机传出的声音显得越发的响亮。这是罗路村出现的第一个打沙厂,打沙厂的创办人,就是3个月前返乡的农民工罗华龙。
几个200瓦的灯泡下,罗华龙正在为自己加夜班。为了明天能交货,他必须加紧干。
罗告诉记者,已经有9年外出打工经验的他,在今年上半年就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他原来在广东一家玩具厂上班,当得知厂里的订单越来越少,而拿到手里的工资只有800元时,他就开始准备回家了。回到村里不久,他就拿出近2万元本钱,办起了打沙厂。
罗华龙说:“在外打工多年,毕竟是要回家的,沿海许多工厂越来越不景气的消息,加速了我的返乡计划。虽然我已经对做农活感到陌生,但我觉得在农村还是可以自己创业。”对于未来,罗华龙告诉记者,他担心的就是能否顺利地贷到款,扩大生产,只要打出的沙质量好,就不愁没有发展。“用外面的话说,我实现了自己的‘软着陆’。”罗华龙笑着告诉记者。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回来后,村里的话题已经变得更多。接下来该干什么?过完年后,是走,是留?”村支书黄士龙陪着我们走上通往贵阳的国道,一路聊着。身后是山村的夜,打沙机还在响个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