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报> C版> C1 时间:2008-11-18 01:01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任晓辉摄
这是一个硕果飘香的季节,这是一次阳光与花朵结伴同行的远足,这是一场吟诵梦想的盛宴,时间的掌声在一群执著者的背后响起!这次笔会为山西中青年实力作家相互交流,相互激励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了解山西中青年实力作家的写作状态,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为促进山西文学的进一步活跃与发展推波助澜。
——编 者
2008年11月4日——10日,“绿色古交”山西省实力作家秋季笔会在古交举办。这次笔会特别邀请了省内知名作家、诗人参与演讲,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中青年实力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面对面进行交流,在笔会期间,这些来自基层的业余作家们积极主动地展示各自的文学作品,相互谈论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写作经验,并且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交流,他们在相互学习、比较、碰撞、激励中,又一次激发了创作热情,点燃了对文学梦想久违的激情!
有毅力 有成就 这次来自全省各地的100多名业余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他们大多来自基层,有工人、农民、教师、干部等,尤其是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居多,他们都生活在底层,艰难的生活没有逼退他们对文学的一腔热爱,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文学这方净土,用他们的生花妙笔,饱蘸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人生和岁月,关注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讴歌生活,赞美人生。
来自忻州保德县的纪实文学作家张荣恒,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创作,以身边的劳模为原型,饱蘸热情讴歌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时代主旋律,他的报告文学“全国劳模系列三部曲”在全国颇有影响。1995年他写的20万字的报告文学《全国造林英雄张候拉》和1999年写的15万字的报告文学《黄河魂》获多项大奖,十几年来,他还先后在各级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00多万字。目前,根据他的《全国造林英雄张候拉》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重整山河》被国家广电总局拟拍成25集电视连续剧。目前,他的劳模系列三部曲中最后一部25万字的《沙海绿魂——牛玉琴》即将出版。来自河东大地的剑宇是山西河津铝厂一名普通工人,他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不拔精神,书写着他的长篇小说《黄河三部曲》!他的作品雄浑、浩荡,文笔精练优美,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之余,他孜孜不倦地写作。《黄河三部曲》分为《雁曲》《河啸》《龙图》三部,以黄河流域城乡风情为主线,着力表现民国初年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国家命运、民族命运、家族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起伏变幻。目前,《黄河三部曲》中的第一部50万字的《雁曲》已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他写作耗时六年,几易其稿,修改重写了几十次才最终定稿。剑宇说:“浩荡雄壮的黄河水哺育了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她的澎湃激荡使我振奋,我要用我手中的笔来记录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心中有梦,再苦也不苦!”来自太行山老区壶关检察院的青年杂文家平晓斌,在这个闭塞的山区,以他独有的才情和冷静的思考,十多年来一直在写杂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杂评快手”!今年他的20万字的杂文集《冷眼观潮》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他的杂文文笔犀利,大胆评论,感悟深刻。诚如他在书中写道:“要以冷静的眼光观察社会,用犀利的笔法评说世象,让正义与正气成为人间共鸣!”
这次笔会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来参加的业余青年诗人较多,他们以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充满活力的想象,以诗歌高贵和纯粹的名义,吟诵美好的人生,赞美火热的生活。他们不知疲倦的歌唱,就像火把总是把黑夜照亮。来自侯马的建筑工程师李庆贤,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在桩声楼群中写诗。1984年在《鸭绿江》上发表处女作开始走上文学道路,作品先后在《诗刊》《星星》《诗歌月刊》等发表160多首,他的诗质朴、清新、流畅。1991年停止写诗,到以色列、德国进行援外建筑工作。2006年由于仍然放不下诗歌,又开始写诗,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2008年他的诗集《朗诵者》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记录诗作近200首,他说:“这些年尽管有点苦有点累,但我仍然爱诗写诗、诗是我生命一部分,分不开,也离不开!”他在诗作《春天的朗诵》中写道:“古老诗歌的芳香撒在唇上/使得朗诵的清脆之声传来/诗人啊,我是你的韵脚/每迈一步都是枝枝叶叶的延伸/沾满春天的颜色。”他在《时间之马》中写道:“老街尽头的连声蹄响/证明马吃了草料/在一天之中的清晨/出门踩着斜风细雨/一手抱住桃花,一手指点远方/这蹄响有着音乐的节奏/从光滑的青石板上起舞/内心激动亲吻祖国/热血点燃脉搏之河/歌其一生/马蹄铁磨难的时光中/虫子一样梦见/自己是王抚摸春天的美人。另一位来自朔州的年轻女诗人史晓华,她将记者的实践和诗人的浪漫巧妙地结合起来,以极具才情的抒发和敏锐的思考,关注着身边的人和事,她的诗优美、细腻,情感真挚。1993年她的处女作诗歌《落雪季节》在《诗神》第五期发表,从此走上诗歌道路,十几年来,人生的风雨没有让她停下写诗的脚步,反而让她更接近了诗歌的本质!先后在《诗神》《诗刊》《星星》《山西文学》等刊物发表诗作130多首,诗集《岁月之河》即将出版,她在诗歌《岁月》中写道:我们终于在九月的秋风里/领略了时光老人的微笑/他安静地注视我们/就像注视一群无知的孩子/在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行走。是谁在我们身后/唱起秋风的颂歌/秋风啊秋风/卷起衣领无法阻挡的寒冷/将我们心中迷醉的世界/和匆忙的梦/一起卷走。她在另一首诗《众生》中写道:“众生匆忙奔走的人们/你们总在时间的隧道中/穿行/总是赶着岁月这辆马车/怀抱天堂的梦想/匆匆走过乡间或者楼群/走过柴米油盐的店铺/去到一个叫做生存的小镇。”
来自平鲁山区的王宝国以纪实文学写作著称,十几年来,他以身边的人物为素材,认真积累。他写的《平鲁人的故事》开辟了为小人物写传的先河,王宝国还著有《风中树》《吕日周在朔州》《李林传》等作品,另外还有许多作家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比如姚明亮、王晋鸿清新质朴的诗歌,孟黎明、刘双凤娓娓道来的散文,赵淑锋用散文抒写对凤凰山的热爱,等等。
阵容强 品位高 在这次笔会期间,特邀省作协副主席、文学评论家杨占平,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评论家王春林,诗人潞潞、李杜、金汝平,作家郭天印、杜天生七位文学大师进行了指导性演讲,大家积极提问,和作家们踊跃合影留念、面对面交流,将笔会推向了高潮。文学评论家杨占平就山西文学创作现状作了演讲。他说,山西是一个文学大省,在全国目前所有的文学奖项中,山西获奖不少,他鼓励大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他说:“文学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要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结合在一起,注意提升文化品位和理念。”写出《大宋三杰》等作品的历史小说家郭天印从历史小说的题材结构安排、再到人物描写的细致入微等各个方面,生动地演讲了历史小说的写作经验。他说:“历史小说必须首先要写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然后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加以虚构,这就是所谓七分真、三分假,七分真是历史背景的真实、人物精神的真实,三分假就是围绕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再加以创作、加工,通过想象虚构一些环境和故事,但必须有生活、有细节,通过生动的故事使人物活灵活现。”诗人潞潞、李杜、金汝平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别从各个角度谈了诗歌的现状、流派和审美意象等,他们从各自的写作经历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诗歌在现实中的作用和地位。诗人潞潞用他那特有而深沉的语言和业余作家们共同分享他写诗的成长历程,并不时朗诵他早期的诗作,他的谦和和对诗歌的虔诚和执著深深打动了大家的心,他朗诵他自己早期的诗作《城市与勇敢的野牛之血》,把一座城市的躁动与一首乐曲的雄壮,以诗歌的精妙语言展现出来,表达了一个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发自内心的独特感受!他说:“诗歌并不是试图解读一个时代,她不需要承载那么多东西,她关注的是生命内在的东西。”他提出诗歌是离不开形象物象的,诗人不仅要用眼去观察,而且要用心去感受,他引用杜甫的两句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来表达诗歌由表象到内在的深刻韵味。诗人李杜演讲的题目是:“十句中国诗”,他以一个诗人特有的感悟和情怀,从《诗经》上的两句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说开去,从生命的根本“水”开始说起,用十句中国诗来解读各个时期诗歌写作的密码,他说:“诗歌是一杯陈酿、一匹被驯服的烈马、一朵暗香的玫瑰、诗歌是温暖心灵的一把钥匙,能够濯洗人的灵魂!”他还不时用幽默的比喻、豪迈的抒情、孩子般的反问来谈论诗歌,使演讲气氛活跃。他说:“应该听听风的声音,并向风说说我们自身的苦衷。”他幽默风趣的演讲赢得大家阵阵掌声,他还谈到屈原和《离骚》用古诗的节拍和合韵以及意象的叠加,表述诗歌凌驾于尘嚣之上的高贵和纯洁。诗人金汝平以“金庸现象的文化意义”为题作了演讲,从武侠小说的兴起到发展谈论文学创作和时代社会的密切关系,他说:“文学是人的精神食粮,能够温暖心灵,就像人在黑暗中行走,要有火把,特别是冬夜,这火把不仅照亮,而且温暖!”
涉及广 收获多 在六天的交流和讨论中,我们总结出这次笔会的五大特点:第一,有实力、有成就。这次参加笔会的业余作家中,绝大多数文学功底深厚、生活阅历丰富,很有实力,他们或赞美人生或抨击时弊或吟诵家园或抒写豪迈,无论小说、诗歌、散文、随笔、杂文,每一个写作者都有论著,小则一本,多则几本,有的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他们的写作时间大多都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三十年笔耕不辍,因而成就颇丰,他们以高品位的作品面世,显示了我省文学创作的欣欣向荣。第二,邀请的演讲作家阵容强大、知识面广,品位高。本次笔会邀请的杨占平、王春林、潞潞、李杜、郭天印等都是我省相当知名的作家,诗人和评论家,通过他们的精彩演讲,使业余作家们从思想上、写作技巧上受益匪浅。特别是对历史小说以及文学与当代社会经济结合起来的演讲,生动、新鲜、别开生面。第三,参加笔会的人数多、涉及面广。这次参加笔会的业余作家有100多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干部等,从地域上来讲,他们中晋南的居多,晋北的较少,据统计,这次笔会来自晋北的只有十几个人,剩下的全是晋南来的。这些作家们来自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人数特别多,比如长钢有8人,阳煤集团有5人,长治、河津、侯马等地的作者也特别多。他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为了写作起早贪黑,秉烛夜读,这种对文学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特别难能可贵。第四,相互鼓励,交流热烈。在六天的相聚中,业余作家们除了白天听特邀名家的演讲以及和他们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外,每晚在宾馆的各个房间都要互相交流,谈写作、谈思想、谈成就,相互欣赏作品,共同鼓励进步,依依不舍,大家每晚都在凌晨以后才开始休息。他们说:“很久没有谈论文学了,在柴米油盐之外,我们的写作似乎总是一个人前行,能有这么一次机会和文朋诗友们聚在一起,说说诗歌,谈谈小说,相互诉说写作中的酸甜苦辣,交流写作经验,感慨生命的聚散无常,这是一件多么幸福快乐的事!”第五,业余女作家较多。这次笔会来自基层的女同志特别多,占到60%,这是人们预先没有想到的,她们的年龄大多在30岁到50岁之间,虽然岁月的风霜在她们的脸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但是艰难的生活没有磨灭她们对文学的热情和向往。来自阳煤集团、今年45岁的刘双凤又写小说,又写散文,已经在文学这块沃土中耕耘了20多年,她说,她早年写作由于条件艰苦,每晚等孩子睡了以后,自己到小厨房中把水桶反扣在地上,然后上面放上案板写作,往往是凌晨以后才开始休息,她的这种精神特别令人感动。刘双凤说:“虽然艰苦,但看到自己的作品写出来变成书,心里是充实的、快乐的。”是的,大风造就雄鹰,心中有梦是多么快乐!
在笔会期间,作家们还参观了古交市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设施齐全而整洁的广场、绿树环绕的池塘,整齐干净的民居,使大家深深感受到绿色古交带给我们的愉悦和感动。
六天的笔会转眼结束了,这次笔会开得非常成功,而且必将对山西文学今后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山西文化界的一次文学盛宴!春雷滚过秋天的原野/硕果在金色中闪亮/一万朵玫瑰的红/红过大江南北。作家们以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这次笔会的深远意义。它的意义在于:第一,整合了山西文学创作的资源,检阅了文学队伍的实力,搭建了振兴山西文学的新平台。第二,营造了浓烈的文学创作氛围,通过这次笔会,业余作家们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比较、鼓励,又一次激发了大家的创作激情,这将会在我省再次掀起一次文学创作的高潮,必将有一大批作品再次问世。第三,培育、带动了新人,这次笔会有一小部分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也参加了,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开了眼界,作家们的作品和成就对他们也是一个带动和鼓励,这将会更加坚定他们的创作决心,将文学之路走下去。
史晓华 白云香
花絮 老师,我来了 11月4日,是参加“绿色古交”山西省实力作家秋季笔会学员报到的日子。
按时间安排,下午6点,学员们已从报到地点山西日报社被转至古交市。让组织者费心费神的是,报到人数已远远超出原定人员数目。晚上11点半,大部分学员已经被妥善安排好住宿。笔会组织者关海山刚刚坐定松了口气。
“关老师,我是来自襄汾县高职,刚赶过来。可……我没报上名,您看能不能……”
“嗯……”稍作犹豫,关海山回答:“行,你稍等。”便又匆忙出去协调。
从最初的额定名额50个,增到80个、90个,各地文学创作者的热情不断增加。夜已经深了,仍有人陆续赶来,满怀信心地走向古交。
别开生面的“圆桌会议” 山西文学院副院长、著名诗人潞潞题为“诗歌欣赏”的授课准备开讲。提前20分钟,学员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跑进6楼会议室。
紧随其后,潞潞、李杜、金汝平等老师也早早走进会场。
每个人都在热切期待。
一个小意外却悄悄发生。话筒在经过一次又一次调试之后,仍顽固地发出“袅袅颤音”。五分钟、十分钟,时间在悄悄流逝。老师和学员们露出了焦急之色。
“潞潞老师,就用"原生态"声音讲吧!”没有人再舍得继续浪费时间。
“潞潞老师,就坐我们中间讲吧!”心情越来越急切,学员中有的摆椅子,有的倒水,有的已迅速扭转坐向,潞潞老师也被紧紧包围中间。
“这样近距离讲课,感觉非常亲切!”简洁的开场白后会场静悄悄的。一场特殊的“圆桌会议”正在进行。
(曹建兰)
我占的地盘我做主 5日的早餐开始不久,一部分相互认识或不认识的学员不约而同一路小跑着冲向六楼会议室。
开门的同时,失望伴随而来:前三排正中的位置上,文件袋、笔记本、水杯示威似地摆在桌子上。大家只好屈居在旁边的座位上落座。许多人心有不甘。本是想捷足先登占个好位置,聆听老师们的指点迷津,也为着电视台来拍新闻时能抢个镜头,没想到竟然有“化学脑袋”身子如此敏捷,行为如此霸道。后来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来自长治的学员们在4日晚上就“贿赂”服务员开门占好了地盘。
(白香云)
60岁的文学青年 在11月4日到10日召开的“绿色古交”山西省实力作家秋季笔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文朋诗友欢聚一堂,大家谈小说、品诗歌、说散文,互相交流和促进。在这些热情洋溢的文学青年中,有两位头发花白、牙齿掉落的老者特别引人注目,他们是木然和山谷,今年都是60岁,在与大家热烈地讨论交流中,许多人为他们这种对文学的执著精神深深打动,他们打趣地说:“我们是60岁的文学青年。”
木然和山谷都来自运城垣曲县的山区,2004年木然写的一篇杂文偶然被《人民文学》的一个刊物发表,从此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到目前他已经创作了100多篇杂文和散文,由于他以前一直在乡镇写公文材料,很少写纯文学。所以他给自己写了两句诗:40余年笔耕人,临老退休才学文。山谷以前是一名教师,从1997年他迷上了文学,开始小说散文的创作,这10多年他笔耕不辍,到目前已经出版了20万字两部小说。他说:“文学使我重新焕发了青春,虽然我60岁了,但我仍然是个文学青年,还需要与大家共同学习进步。”
(史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