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项科研革新成果,2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获军区优秀科研成果奖,全部在部队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均有士官参与研制,有的还是士官领衔主研;80%以上士官立功受奖,20多名士官被军区以上表彰为学习成才标兵、优秀士官标兵、精武标兵等;10余名“兵专家”,有的参与全军专业训练教材的编写,有的登上了军校讲坛……
近年来,济南军区某坦克训练基地针对装甲装备种类多、岗位实践专业性强等特点,突出抓好士官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专家型”士官人才,较好地提高了新型装甲技术学兵的培养质量,夯牢了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础。
2006年8月,基地装备部准备对某新型坦克射击训练及智能检测系统进行革新。消息公开后,两拨人马站到了“天平”两端:一边是2名科研教学干部,另一边是以士官樊玉友带头的3名“兵专家”。
革新项目将花落谁家?3天后,由基地领导和有关业务单位参加的听证会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比武在3名士官和2名干部中激烈展开。最终,士官樊玉友带领的队伍略胜一筹,得到评委的肯定。
有人不服气,认为哪能轮得上一名战士担任项目组长;也有人担心,如此重要的课题交给士兵来做,如果干砸了经费会不会“打水漂”?面对非议,基地政委冯玉常态度坚决:“用人不疑,让他们放手干。”一年后,由士官樊玉友担任组长的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比预期提前了近半年。
从此,“不要小看我们的士官”成了该基地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在随后的几次党委会上,大家意见不谋而合:士官作为教学岗位的技术骨干,是战斗力建设的重要力量支撑。
近年来,士官康振山、张康凯也分别担任了基地科研革新项目组组长。他们夜以继日,奋力攻关,取得的成果先后被推广应用。
走进士官康振山的专用科研工作室,某新型坦克通信系统综合测量仪、电台频率检测计等用于测试和维修的仪表、仪器让人眼花缭乱。康振山穿梭其间,正为革新项目“某便携式车内通话器检测仪”的设计方案做最后的修改完善。
像这样的士官专用科研工作室,在该基地共有两个。
两年前,该基地为了帮助“兵专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优质成果,不仅为有突出贡献的士官配上专用的科研工作室,还特意为其选配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干部当助手,并下拨了士官专用科研经费。基地有名的“兵专家”樊玉友,就先后获得32万多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如今,已经有13项成果在这两个“兵专家”专用科研工作室里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