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是战争,这将使油价飙升
第二种是新技术革命,把油价打至40美元 无论是国际能源署(IEA)、欧佩克(OPEC),还是如壳牌这样的能源超级巨头,均陷入石化资源未来需求增长无限的假定,一致认为美元的下跌是暂时的。
在未来一段时间过后,就会迅速飙升,甚至达到200美元/桶——这是国际投行的价格。
很显然,这是一个需求、供给、生产者、市场中介共同推出的“合理”联盟价格,因为其中每一方都不希望石油价格跌落。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市场”是一团迷雾,石油的真实价格被其淹没、并褫夺了太多的利润。
由以上这些主体制造出来的“市场”,显然违背了市场经济物美价廉的竞争目标。这些组织或机构构造出一个“价格”让全世界瞩目观看:瞧,这就是一个合理的价格。人们紧盯这个价格并因此恐慌或者欣喜时,一致性忽略了石油的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空间所形成的真实价格。
石油一旦成为金融产品,就出现了虚拟空间,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基本面。美国金融震荡让全世界蒙受虚拟恐慌惊吓的同时,也教育了人类审视置身其间的制度环境。一旦发现了被淹没的真相,人们会比看到金融震荡更目瞪口呆:我们承受的价格游戏,其实大部分的空间是被眼花缭乱的虚拟充斥着,本来不需要这么高昂的代价,就可以享受比现实更优质低廉的商品和服务。我们有必要对类似高盛这样的“权威”机构本身的公正质疑,一切市场上的权威都应该请下神坛。因为市场经济的真谛是信用广泛至每一个个体,而不是信用集中于某个组织或机构。
美国通过华尔街向全世界转嫁自身产业创新的上游风险,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从英国人手中夺得了石油资源控制权之后,40余年进行的不断创新所形成的风险都基本由华尔街对全球释放。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第一个年代,连锁经营、互联网、次贷……每一年代依次都有独特的虚拟主题。结果是,每一次将美国具有创新风险的“主题”推向华尔街,制造暴利机会,让全世界争抢华尔街冒险的机会利润,为创新风险创业时期进行输血,当创新形态步入产业成长期时,这些天价股票瞬间漏气,甚至破裂,这就是美国制造金融震荡的“产业周期”。
在本世纪第一个年代末期的次贷危机及金融震荡,美国已经通过持续高达峰值的高油价赚得盆满钵满,然后借次贷声东击西促使油价骤跌。
这一次华尔街金融震荡的结果,美国又将有什么新的“婴儿”呱呱落地?一是战争;二是新技术革命。战争必然导致油价上涨,最后落到投行怀抱继续通过虚拟左右价格;新技术革命,必然导致油价趋降至投行预期2/3以下,40美元左右摆动。
无论是战争,还是新技术革命,能源毋庸置疑是轴心。战争的资源控制平台,新技术的节能环保模式应用平台,这两个平台存在着一种博弈:传统与创新的胶着状态。
以下就只能有几种解释:一是美国刻意放大了这一次华尔街金融震荡的危机程度,其本身经济并没有因此遭受重创,仅仅是一种蓄势调整。当全世界都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忙得不亦乐乎时,美国慢慢在为抄自己的底做准备。
从7000亿美元救援资金开始,笔者已解释这个数仅仅是一个虚拟,并非出自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救援资金用途的突然改变,更说明美国对虚拟及金融机构的救助是在为今后的市场抄底铺垫:再好的计划也需要得心应手的执行者。
而新晋总统奥巴马援助底特律实体经济的意愿,要么是不谙美国制度的密码,要么仅仅是一种给全世界的障眼法。实体经济虚拟化有两种形态:一是货币符号及资本市场交易符号、资产价格符号;一种是技术创新符号及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等。除了资本市场之外,实体经济走向的另一种虚拟:技术、技术增长无极限。
底特律的实体经济拖了新能源技术的后腿,每一次金融和经济震荡都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因为害怕贫穷,人们必须创新,这就是美国的创新激励机制。
至于油价,趋降是硬道理,30至40美元是合理价格。变数在于:节能减排创新技术或能否成为生产力、中国和印度的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增长方式等。(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责任编辑: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