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事
讲述人:万阿姨 雅安市民
本报记者 覃丹 整理
1988年,改革开放十年后,彩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开始陆续走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但由于那时的彩电需凭“彩电票”购买,一些家庭没能及时实现彩电梦。
我家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回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那台用“贴水储蓄”换来的长虹20英寸彩电。
这台“高龄”彩电,黑色的外壳和现在的电视无异,不同的是,显示屏外面,还嵌着一块近似正方形的玻璃。虽然在家中的地位已被新的46英寸液晶电视取代,可打开这台电视机,除显示屏因老化有些模糊外,声音、图像、色彩,都还很正常。
那时买彩电是要凭票的。每年,配发到单位的少量彩电票,只有靠抓阄决定分配给职工。就像买彩票一样,等了很久都没买到。从1988年开始,首饰、家用电器等突然开始涨价,我看上的这款长虹彩电,价格也从1000多元涨到3000多元。
正在我以为购买彩电的计划要被延期时,当地出台的一项被称为“贴水储蓄”的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当时这个电视的价格是3260元,可我只要在银行定存8年6250元,不用付钱就可以拿回这台彩电,只是那8年不计算利息。这就是所谓的“贴水储蓄”。所有的手续都在银行办理。那时,银行里除了家用电器,金银首饰也可以采取这种办法购买。就这样,第一台崭新的彩电从货架上摆进了我家客厅。
虽然那时的银行年息高达12%左右,但由于这种方式相当于不用支付现金,只是少了利息,而且没有了“彩电票”的门槛,所以还是有很多市民前往银行“抢购”。当年定存的8年到期后,正好是孩子读高中的时候,我将这笔钱继续定存3年,做了孩子大学的第一笔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