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及灾区群众安全过冬情况
本报讯(记者宋开文)严冬在即,“5·12”特大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进行得怎样,受灾群众能不能安全过冬令世人关注。昨(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国内外媒体介绍我省灾后恢复重建进展及灾区群众安全过冬情况。
省委常委、副省长魏宏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向媒体公布相关情况。
截至目前,我省正在重建农村住房68.5万户,占需重建总数的52.6%;已接收、发放省内外捐赠和采购棉被327.4万床、棉衣裤365.8万件(套),电热毯、取暖器等取暖用品30万件。
魏宏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最紧急、最艰难的时刻,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中华儿女与我们携手共度、共克时艰,国际社会慷慨相助、积极施援,共同创造了世界抗震救灾史上的奇迹。随着救灾工作转入常态,恢复重建启动展开,各方面仍然继续关注灾区、支援灾区,国内外媒体以不断刷新的资讯传递着灾区人民负重自强的步伐,追踪和关心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全省人民对各方面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
加紧编制完善规划体系着力推进“五大重建”
住房重建:截至11月12日,全省正在重建农村住房68.5万户,占需重建总数的52.6%,已竣工农村住房19.5万户,占需重建总数的15.5%;已完成维修加固194万户,占需维修加固总数的87.8%。在建城镇永久性住房3.9万套(户),已加固9.2万套(户)。
设施重建:有4580多个重建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学校已竣工和在建的1363所,占需恢复重建总数的40.8%;医疗卫生机构已有340个在建。
产业重建:因灾受损的481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前96.4%已基本恢复生产;94%以上的商贸流通和服务业网点恢复营业。
城镇重建:预计年底前可全面完成恢复重建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北川、汶川、青川三个县城和映秀、汉旺两个镇,已开展规划编制。
生态重建:将尽快完成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生态修复规划工程编制、大熊猫栖息地恢复重建规划和大熊猫走廊带建设规划编制,并组织有效实施。
“四个确保”助灾区安全过冬
保过冬住房:全省在重灾区建成3000多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建成活动板房65.99万套,资助53万农户自建了过渡房。目前,住在自建过渡房中的53余万农户,已采取防寒保暖措施的有50.35万户,到11月底能全部完成。
保御寒衣被:截至11月18日,全省共接收、发放省内外捐赠和采购棉被327.4万床、棉衣裤365.8万件(套),电热毯、取暖器等取暖用品30万件。
保冬春口粮:全省前3个月发放受灾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金63.8亿元、成品粮28万吨,救助受灾困难群众700余万人。对51个重灾县“三孤”人员、生活困难的遇难及重伤残者家庭人员、异地安置受灾人员和因灾住房倒塌生活困难的受灾群众落实了后续救助。后续救助政策到期后,对生活困难仍需救助的灾区群众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和冬令春荒生活困难救助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
保卫生防疫:对灾区175万儿童、老人和医护人员进行流感疫苗免费接种,对18个对口支援县集中安置点群众提供中药大锅汤服务。开展了重灾县水质常规指标检测工作、灾区学校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集中行动,规范灾区建筑工地食堂卫生管理。积极储备医用物资,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高寒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采购必需的过冬储备药品。组织专家编写了冬季防病等健康知识,正抓紧印制2200套冬季防病专栏和10万份冬季防病健康知识张贴画,免费发往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