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诗体历史话剧《茂陵封侯》昨天下午在实验剧场首演成功。演出结束后,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表达了对该剧的由衷认可。听到观众的赞誉和掌声,该剧编导、著名剧作家赵大民和他的夫人李郁文一扫几年来创作、导演该剧产生的疲惫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了赵大民,请他谈一谈创作该剧的心路历程。
记者面前的赵大民虽已是82岁高龄,但仍腰板挺直,头发浓密,说话条理清晰,不缓不急,俨然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儒者。
谈到《茂陵封侯》,他说,为了写好这个剧本,我用了8年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创作中。我和夫人在浩如烟海的汉代史料中,查阅了许多有关苏武的史料,仔细阅读了《汉书·食货志》《汉书·艺文志》《汉书·名臣传》等多种古籍。构思多年,数易其稿,到今年7月,才正式完成了这部作品。经过全体剧组人员50多天夜以继日的排练,才正式与观众见面。
赵大民说:“关于苏武牧羊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对中国民众而言,苏武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每当历经苦难的时候,《苏武牧羊》的民歌"苏武留胡节不辱"都会在民间响起。对于苦难中的中国人,苏武的坚贞、气节、操守,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在当今社会,道德的建立和内省十分重要,苏武在那样艰苦甚至随时可能牺牲生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这种精神,对当代人具有警示意义和作用。中国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一股潮流,奥运会已经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风采,此时演出《茂陵封侯》正是希望借助这股中国文化风,让中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赵大民说,《茂陵封侯》这部戏采用套层式的结构,前半部分在前后交错的时空中展开,免去了直白的故事铺陈,使剧情更加简洁明了。在人物内心独白处,大胆采用诗体台词,如汉赋、诗歌等,以彰显该剧的文学性和中国味儿。赵大民排戏,向来一丝不苟,不知疲倦。在排练的日子里,赵大民每天总是第一个到达排练场,耐心地与每一位演员沟通,帮助演员们尽快地进入角色,抓住人物的“魂”。演员们慨叹,赵先生的精气神儿,我们可比不了!只要一进入排练场,就像进入了神圣的殿堂,执著忘我,心无旁骛。
同行们都说赵大民是“艺坛常青树”。他从上世纪40年代写作秧歌剧开始,共创作了三十多部戏剧,代表作有话剧《唐明皇与杨贵妃》《芳草碧连天》《李叔同》和京剧《华子良》等,且获奖无数。他不仅集编剧、导演于一身,还从事散文、杂文、诗词、剧评的写作,被誉为“学者编导”。本报记者孙秀华 刘平
本报记者 姚文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