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男子拿到中国绿卡在成都当农民
“得知我即将成为四川第一个拿到‘绿卡’的外国人后,我觉得是一种荣誉,这是对我在成都生活、工作多年的一种认可……”昨天,第一次面对中国记者,在成都生活了10多年的日本人海东博之,用不太流利的成都话说道。
明天,成都市公安局将为海东博之举行一个“绿卡”颁证仪式。2004年中国开始实施“绿卡”制度,他就提出了申请。如今,他的中国梦将变成现实。
一个地道的四川农民
1989年第一次来到成都,32岁的海东博之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城市,也爱上了中国。沸腾的火锅、麻辣的冷锅鱼、飘香的盖碗茶,无不犹如磁铁一样吸引着他。在成都的打拼过程中,他结识了一位成都女孩,并和她成婚生子。
“我是一个地道的四川农民,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海东博之如此形容他的身份。在成都生活了10多年,海东博之大部分时间花在有机食品种植基地上,与农民打交道、合同谈判,大家都亲热地叫他“海东”。
海东博之说,他的公司简单地说,就是把一块用过农药、化肥的土地改造成一个无农药无化肥的有机食品种植基地,这至少需要3年时间。在此期间,还要考虑变化无常的天气和市场等不确定因素。“干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不过,奋斗了10多年,他从未想过放弃、改行。
“换成别人,肯定早就放弃了。也就是他,最终坚持了下来。”在旁边的海东博之的妻子郝锦将说。她进一步解释,“他的性格,说好听一点是顽强;说难听一点是顽固。正因为如此,当其他人都从事电子、信息、机械等行业了,他还守住有机农产品这个行业不放……”
1997年,成都女孩郝锦将在四川想真企业有限公司(简称想真公司)遇到了40岁的海东博之。海东博之爱上了这个女孩,跟她一起穿梭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把自己彻底变成了一个地道的成都人。
当时,从事化妆品原料行业的想真化妆品公司(想真公司的前身)运作并不理想。2000年,想真公司准备退出中国市场,海东博之站了出来,跟爱人一起接手这个企业。海东博之始终认为,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开发有机农产品肯定得天独厚。从此,想真公司凭借海东博之顽强的精神,着力开发有机农产品,逐渐摆脱困境。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梦”
2004年,得知中国“绿卡”制度正式实施后,海东博之立即提出了申请。
对申请“绿卡”的意义,海东博之强调:“我之所以提出申请,是因为‘绿卡’是对我在成都生活、工作多年的认可,更是一种成为成都人后的荣誉……”他经常出差到外地,坐飞机住宾馆,作为外宾,需要出示护照,填表格,按规定履行手续。他还担心护照丢了。有了“绿卡”,亮一下什么问题都OK。
海东博之说,公司最初注册资本不到50万美元,不符合以投资类申请“绿卡”的标准。于是,他转而以高级人才类提出申请。对第一批申请“绿卡”的外国人,成都市公安局依法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对于在成都的生活,海东博之很满足。如今走在温江路上,没有人把他当成外国人。每次出差回来,他第一件事就是去吃又麻又辣的冷锅鱼。他的员工大多是温江本地人,空闲时还凑在一起“冲壳子”。想真公司如今在中国、日本的有机食品业界都很有名,不过海东博之从不张扬,凡事都是郝锦将出面,他更喜欢待在种植基地,过着一种田园生活。既能工作,又充分享受生活。
拿到“绿卡”后有什么打算?海东博之说,在国内旅游更方便,以后可以多开发一些优质的有机农产品介绍给国际市场,最想用自己的“绿卡”按揭一套别墅,一家人住进去,其乐融融。
名词解释 中国“绿卡”
中国“绿卡”实际上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俗称。它是持有人在中国居留的合法证件。在有效期内,持有人凭有效护照和绿卡可以直接出入中国国境。四种类型的外国人可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有较高数额直接在华投资者,在华任职的高层次人才,对中国有突出贡献者及来华家庭团聚人员者。拥有“绿卡”的外籍人士,将享受与中国人一样的国民待遇。2005年4月12日,上海市政府正式向盛大总裁、美籍华人唐骏博士等发放了第一张中国“绿卡”。(本报记者 袁勇 摄影 程启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