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回乡创业,带动一方
标准整洁的圈舍,膘肥体壮的原种母猪,500头活蹦乱跳的仔猪,占地32亩的大型自繁自育养殖场,这就是李志平现在的事业。
今年5月,李志平隐隐感觉到务工市场的寒意,他的工资一降再降。
“何不自己创业?”李志平回到家乡青神县黑龙镇,拿出打工多年的积蓄,与两个朋友合伙在洪化村承包了32亩荒山,当起了“猪倌”。李志平的目标是:养殖100头能繁母猪,建立现代化的养殖场。“我现在请了附近5个村民帮我喂食、起圈,等规模起来了,帮助带动周围的乡亲一起养猪致富。”他说。
黑龙镇党委书记滕文学说,如果20%的返乡民工能够像李志平一样成功创业,对当地发展大有好处。如今有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乡镇要抓住机会修路、造桥、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同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
承接产业转移,创造就业机会
省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陈井安认为,“我省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东部及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民工返乡,可使四川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更加明显。”
以眉山为例,1-10月,该市引进89个项目,签约金额256亿元,投资总额的80%以上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10月新开工建设的项目28个,投资超过2亿元。眉山市招商局负责人说,“保守估计,明年这些开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
返乡民工自己创业找出路,政府致力于把地方打造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经济发展的高地,才能打破农民工“候鸟式”迁徙的节奏和路线,让更多农民工不再成为土地与工厂之间的无巢候鸟。本报记者王青山 钟振宇
记者手记
当前,扩大内需与灾后重建的双重机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项目发展的建设热潮的大背景,正是消化返乡民工的机遇。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地方政府在大力引导农民工重返外面世界的同时,也要用好机遇,用足政策,扩大本地区就业市场,使农民工就地筑巢,温暖“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