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空热钱_货币政策重掌宏调主动权
张庭宾
11月27日,这将是扭转乾坤的一日,中国货币政策重掌宏观调控主动权,中国力量将重掌A股市场控制权。
昨日,央行宣布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08个百分点,下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
这是笔者期待已久的决策。
2008年4月7日,本人以《中国的“世界工厂”会不会休克》一文已经开始提醒:“由于收紧银根,商业银行大多追捧大型国有和外资企业时,很大程度地压缩了对中国制造工厂的资金支持,一些地区的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年30%,很多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甚至已经枯竭,被迫停产。如果实体经济遭受重创,将动摇中国‘世界工厂’的核心竞争力,即动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4月21日,笔者撰写《中国机遇会不会被赶入热钱“口袋阵”》进而剖析:这就是热钱最高明的地方,你商业银行越是收紧银根,民营中小企业资金越紧张,热钱放贷的利率就越高,一旦热钱同时收紧借贷银根,很多企业资金链就会休克,热钱就能以净资产价格控股收购中国最优质的企业资产。简言之,在不扭转人民币加速升值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越高,热钱打压中国产业经济的能力就越强。
幸运的是,6月份,在认识到了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严峻挑战后,宏观政策果断调整,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改变“从紧”的基调。而笔者其后多次建议货币政策应更加积极。
10月27日,笔者再撰《A股大反转只待释放流动性“信号弹”》一文:把国人财产性收入在相当程度上挽救回来,是当前中国扩大内需的首要任务,要达成这一目标,货币政策必须到位。但目前它仍然相当保守。在国内国际前所未遇的新挑战面前,在热钱已经掌控国内大量流动性,并收紧银根打压人民币资产价格时,央行货币政策已经不能固守流动性总量控制,须转变为以控制人民币资产价格的更有效目标。当前的迫切任务,是连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出央票,将上证指数推高到3000点以上,逼迫热钱出笼追捧,从而恢复国人财产性收入。唯其如此,才能为房价“软着陆”,为创业板上市,为中国创办1万家中小信贷公司创造条件,进而为社会保障系统建立等更长期的改革攻坚创造条件。
11月2日,笔者撰文《期待更加积极的货币政策》指出:不能同意有关部门负责人“未来通货膨胀形势有可能出现交替和反复”的判断。如果货币政策不积极救市,那么再多再积极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政策都是无源之水,不仅效果上事倍功半,最麻烦的是最终将使财政消耗不起。
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令人振奋,9日宣布中国将采取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以4万亿元的规模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同时货币政策更加积极,转变为“适度宽松”。此可谓审时度势,相当及时必要。
对此,A股股市立刻积极反应,次日上证指数大涨7.27%,8个交易日上涨15%,离上破60日均线仅一步之遥,如果上破此线,则意味着A股“反弹”将向“反转”变化。从行情走势上看,市场对于A股大反转充满了期待,并在其后3个交易日连续试探60日均线,可惜没有得到货币政策——降息特别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及时配合,于是本周一、周二出现下跌回缩。
正在此上下两难的关键时刻,此次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大降,将对A股由反弹变反转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日A股大涨当在意料之中,而A股反转也是大有可能。
这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分析。更重要的是,如此大力度的降低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它明确了中国维护资本市场和经济稳定的坚强决心,必将断绝宏观调控的主要对手热钱的最后顽抗——收缩流动性令中国世界工厂休克,进一步消灭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恶化国内需求。
如此一来,以储蓄和现金方式潜藏的热钱无法达成进一步打压人民币资产价格的目标,当A股由反弹转入反转的时候,热钱将被迫出笼追捧人民币资产价格。这又将进一步巩固A股反转趋势,推升A股反转的高度,使国人财产性收入得到相当程度的回复,而这恰恰是恢复内需最立竿见影的方法。
对于接下来的货币政策,本人建议进一步有节奏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出央票,不过,已无必要这么大力度,隔一段时间降0.5个百分点就可以了,利率可根据CPI情况进行适度调整。
如果A股反转有力,上冲3000点或更高,宜抓住机遇迅速推出创业板,扶持环保、新能源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业板的推出必须匹配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否则会成为一场闹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A股的反转只是为真正的改革攻坚创造了条件,更要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创造力,实现让改革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分配更加合理。
当下,测试改革攻坚决心与智慧的两道试题是:一、能不能以当年大包干的勇气全面推开“中小信贷”,则民间借贷利率将从现在的50%~80%降低到15%左右,即中国企业在资金利润方面的生存竞争力将提高3倍以上。二、医疗体制改革。找到“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市场经济高效率”有机结合的实现方式,消除国人消费后顾之忧。
如果在这些关键点大力突破后全局改革跟进,则中国经济必将柳暗花明,迎来未来30年的又一轮大发展的新周期。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仅供参考,投资者决策风险自负,联系邮箱ztb6666@to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