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预计达到3574.5万吨,时隔8年之后重新跃上3500万吨台阶,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本报记者 邹渠
2008,一场罕见的冰冻雨雪,使全省960万亩农作物受灾,绝收55万亩;
2008,一场突发的8级地震,使全省87.5万亩耕地受损,18万亩耕地灭失,1997座水库出险。
然而,大灾之年的四川却创造丰收的奇迹:粮食总产预计达到3574.5万吨,比上年增长3.6%,在时隔8年之后重新跃上3500万吨台阶,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
数据背后,是一幅幅广大干部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奋力抗灾自救、大搞高产创建的画卷……
抗灾自救,干群心血凝结丰收
11月10日上午,三台县建平镇四季村,村民唐志和在地里抢播小春。
记者注意到,地里用石灰撒出道道白线。“那是预留行,明年点早玉米的。点3行麦子,留两行玉米。这些都是农技干部教的。听他们的话,小麦套玉米,今年玉米亩产约1200斤,小麦一亩也有800斤,一亩旱地粮食就产了2000斤,比往年高多了。”说起丰收,唐志和眉飞色舞。
去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的三台狠抓旱地改制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全县全年粮食总产可达到85万吨以上,比去年增加11万吨,增长16%。三台县农业局局长罗中刚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国际粮食市场风云突变……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里头有很多干部群众的心血”。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为抗击冰雪灾害,省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万名科技人员下乡促春耕行动”,深入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近2亿元资金用于调运改种补种所需马铃薯种薯、肥料等物资。
“5·12”特大地震发生时,正值我省抢收抢种的关键时期。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双抢”,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民助耕队等进行抢收抢种,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栽尽栽”。39个地震重灾县(市)粮食面积虽略低于去年,却由于单产的提高,总产比去年增加4000万公斤。
高产创建,全省粮食平均亩产比去年增加11公斤
“宣汉县12080亩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27.73公斤,其中超高产田亩产达到1181.6公斤,创造了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展示了良种良法配套潜力。”8月29日,在宣汉县玉米高产创建及超吨粮现场验收暨经验交流会上,全国玉米专家组组长、农业部玉米首席专家赵久然宣布验收结果。
今年,我省在60个粮食主产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主导品种,开展主体培训,展示主推技术,共建设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110多个,示范面积150万亩。
9月2日至3日,省农业厅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对粮食高产创建县广汉、郫县两市(县)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进行现场验收。
广汉市1.42万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710公斤。其中,西高镇白里村2社农户杨启耀的1.115亩强化栽培高产攻关田,全田实收亩产853.51公斤,创造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单产新纪录和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整田实收单产最高纪录。
郫县3.32万亩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650公斤。其中,古城镇花牌村农户黄观成的1.176亩亩产847.43公斤,创成都市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盆地内1亩以上的水稻田块从未上过800公斤的上限被打破,凸显我省水稻增产巨大潜力。
据省农业厅有关人士介绍,高产创建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大面积生产,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达348公斤,比去年增加11公斤。
政策保障+投入增加,托起丰收
11月11日,忙完地头的小春播种,中江县通济镇通济村4组的陈仁文等人与记者聊了起来。
“今年我们小春大春都丰收,一个是政策好,还有一个是农技人员有功劳,帮我们买良种,教我们技术。”陈仁文说,今年国家发给农民的补贴又增加了,他家6个人领了500元。
中江县农业局局长黄明中介绍,今年全县农民享受的国家政策性补贴达1.2亿元,人均享受98元,比上年增加52元。县上也千方百计加大对农业投入,全县财政安排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资金近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0%。
“农业的关键在于投入,今年国家安排我省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共计44.27亿元,加上今年市场价格的拉动,调动起农民种植粮油的积极性。”省农业厅相关人士说。
政策好,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就高。中江是个老旱区,缺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2006年大旱,全镇90%的玉米都干死了。”南山镇镇长唐克久说,南山镇两年里一口气建了30多口塘库,新增蓄水20多万立方米;同时发展节水农业,搞旱育秧,大力推广旱地改制,今年全镇粮食获得大丰收。
中江县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上下大功夫,今年新修500多条机耕路,包括黄鹿水库在内的一批新建水利设施投入使用。“大春栽插时全县蓄水达1.6亿立方米,比以往增加了4000万立方米,这对保证全县粮食丰收起到重要作用。”该县有关人士说,今年全县粮食增产5万多吨。